长清区文昌街道黄河边的木筏已经不见了踪影,一起不见的还有那个渡口,取而代之的是长清黄河公路大桥上奔流不息的车流。从这边到那边,跨黄变得简单;归德街道靠天吃饭的广袤田野再也不用缺水喝,高标准农田,旱能浇、涝能排,种田有了保障;而孝里街道黄河边那些饱受黄河水泛滥折磨的村庄,已经搬迁上楼,有了新生活……
黄河边的村庄,见证了黄河的一路蜿蜒,奔流入海,也留下了基层践行乡村振兴和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发展印迹——
横卧长碑人胜天
在长清归德街道西南部,遗存着一座建设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水利建筑——红旗电灌站。2013年12月,红旗电灌站和胜天渡槽被列为济南市不可移动文物,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红旗电灌站是一个引黄上山的水利工程,1968年11月动工,是长清县最大的水利工程,1971年试车开灌,1975年全部建成。电灌站设三级五站。灌区总干渠长1.1公里,分干渠三条全长26.1公里,支渠34条全长46.1公里,沿干渠修建桥涵、渡槽等建筑153座。红旗电灌站这样大的水利工程,在当时没有现代科技设备,仅靠劳动人民的一双手,让南部山区的人民过上“不靠天,要让黄河之水上高山,气死龙王斗倒天,山地变成千斤丰产田”的日子。
据曾参与红旗电灌站建设的老人回忆,那时全公社100多个村都出工人,按照区域划分,轮流到达工地,夜以继日、热火朝天地投入战斗。每人自带一把铁锤,背上几十斤玉米、红薯、麦面,或带上一瓶咸菜。山区村庄的工人,开山凿石修石渠;平原村庄的工人修建黄河至山根的土渠,整平石渠的地基。工地上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到处是“与天斗其乐无穷!”“敢教日月换新天!”“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定把黄河水引上山!”等口号。工地上的青年突击队、铁姑娘队等开展劳动竞赛,你追我赶,一直干到1969年春天。为了建设扬水站,就连附近村的小学生也参加了会战,搬石头,到现场进行宣传。
就在这样修建设备极其简陋、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在星罗棋布的山野丘陵间,一条条石渠、一架架渡槽、一栋栋桥涵,都是由人工修葺、石头构建的。
胜天渡槽是红旗电灌站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输水干渠最重要的节制点工程。渡槽坐落在闫楼村北500米处,全长420米、宽3.2米,由72孔拱桥组成,横架在两山之间。一些曾参加了当年渡槽建设的工人还记得,每天民工们早早来到附近山上打石料,尺寸大小、形状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偏差一点。渡槽全部是石块镶嵌成的,所以每个镶嵌面的尺寸要特别精准。胜天渡槽一座座桥洞相连,远远望去,就像是一排整齐秀美的窑洞,虽经50年的风吹雨打,但依然整齐而牢固。
1970年胜天渡槽竣工。汩汩黄河水,穿山越岭,从4公里外经过三级扬水,流到水源奇缺的坦山山区,又经渡槽的引流奔向山岭梯田,山区15个村的群众沸腾了。
现在的大渡槽顶沟底已经长满蒿草,胜天渡槽完成历史使命,成为人们战天斗地、奋发图强的记忆和象征。2013年,渡槽及红旗电灌站被济南市政府列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在广袤的田野里,一座座绿色的机井房,一排排露出地面的出水口,清清的流水,潺潺地流进庄稼地……早年曾用红旗电灌站引黄灌溉的地方,现在都变成了旱涝保收田。沿黄一带实施了黄淮海农田开发项目,建起2万亩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形成了“田块平整、林网覆盖、旱能浇、涝能排”的良好农田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环境影响,附近村民也不再惧怕干旱的气候。
历经岁月的磨砺,万米石渠的石碑,将永远保留下去,这是时代的产物和见证,见证了人民群众认识黄河,与黄河搏斗,又与黄河同呼吸、共命运的故事,也见证了当年党员干部与施工群众吃住在一起,自带干粮,流血流汗,战天斗地,定把黄河水引上山的决心和伟力。
木筏→趸船→大桥
这张照片拍摄于1907年,出自法国汉学家沙畹之手。从画面中能够看出,这像是个渡口。船是带布帆和桅杆的木船;车是牲口拉的木轮车,车厢有篷盖,当是坐人的“轿车”。那么它究竟拍自哪里?
在济南所有区县中,有三个名字与水有关,一个是济阳,一个是商河,再就是长清。据说,长清因境内有齐长城和清水而得名。“清水”指大清河,1855年后,黄河夺大清河故道入渤海,长清东依泰山、西滨黄河,便有了“山水长清,齐鲁仙境”之美誉。
没错,上述照片正是拍摄于长清,是魏家庄对岸的阴河渡口。
1992年版《长清县志》记载:“民国26年(1937年)县境内有渡口14处。新中国成立后,渡口由原来的14处,增到1985年底的20处。”阴河渡口是其中一个老渡口。
在黄河济南段,长清地处要冲,黄河航道自南向北流经孝里、归德、文昌、平安四个街道,沿河东岸蕴藏着丰厚的文化资源,渡口文化是其中之一。
深挖黄河文化资源,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支点。
在长清众多渡口中,西魏渡口历史悠久,从清代就是长清第一大渡口,是去德州、聊城的枢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长清交通局在西魏渡口修建了办公场所,经营管理渡口。1971年起,在原渡口的基础上开办机轮渡口,这里开始有了机轮渡船、驳船,渡船的承载量逐渐变大,运输货物也愈来愈多。
山东省河务局在岸边还配置了大型储油罐,这里不仅是运送水上物资的港口,还是过往机动船只的加油站,可见西魏渡口的繁忙景象。
改革开放后,国家鼓励解放思想、勤劳致富、发展个体经济,有胆识的村民开始联合起来凑钱买机动船搞运输。后来小机动船已不能满足运输的需要,村民又集资购买了大型渡船。《长清区志》载:“1986年,西魏渡口有8艘机轮渡船,46名船工,年货运量30万吨。”等到了上世纪90年代,长清、德州、聊城三地的交流日益频繁,客流量大增,机轮渡船已经无法满足贸易的需要。1997年,以西魏村村民为主大伙儿又自发地集资建起长清第一座浮桥——西魏浮桥。
西魏浮桥长249米、宽7米,建成后,从此岸到彼岸,用时不足5分钟,大大缩短了通行时间。它成为长清交通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由此开启了黄河浮桥的辉煌篇章。
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受黄河泄洪影响而随时拆建的浮桥,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需要。2014年3月,长清黄河公路大桥动工兴建,2018年6月通车运营。这是长清历史上第一座跨越黄河的公路大桥,它打通了济南的“西南大门”,对于完善山东道路交通网络结构、省会城市群融合发展和携河北跨战略有重要意义。现在,每天有近万名务工、经商群众通过长清黄河公路大桥在济南、齐河两地顺畅往返。
2019年,长清区文昌街道借助黄河滩区改造工程的有利时机,精心策划打造了沿黄文昌段观光路。
该路从文昌街道贾庄起,途经15个村庄,向东穿越长孝路、省道105、峰山路,到达终点经十路,全长23公里。
沿路观光,会看到长清黄河文化广场,它就建在西魏渡口原址上。广场上有地标性建筑——“启碇奋楫”雕塑碑,与清河街道东端文昌山下的扁鹊故里牌坊遥相呼应。
文昌山是泰山的余脉、与泰山一脉相承,而清河街道是长清、黄河两个地理地标符号的组合。从一定意义上说,沿黄文昌段观光路连起了泰山与黄河。这在全国城市街道中是唯一的。
以西魏渡口为源点,这里建起黄河民俗风情、西魏古渡、黄河诗丛、黄河航舵等一系列充满黄河文化元素的建筑。还有专门的黄河文化纪念馆,里面展示着一些在黄河边流传发展的手造工艺。
在长清人的生活中,黄河不再只是奔腾的河水,黄河文化“活”在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黄河文化公园研学游、黄河生态摄影展、黄河沿岸健步走、半程马拉松比赛……丰富多彩的黄河主题文旅活动不仅活跃着当地人的生活,也吸引着大量游客。
而这,只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切面。
大河上下满目新
奋斗创造幸福,2017年开始的黄河滩区迁建让这片古老的土地发生了深刻的变化,3.2万滩区群众搬进山东省最大的黄河滩区迁建安置区——孝兴家园。随着新时代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逐步落地实施,黄河滩区“后迁建时代”,大河上下,正焕然一新。
就业创业共致富。为了让滩区群众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孝里街道启动“就业创业共致富”行动,设立“红色劳务网格员”,形成闭环式就业创业帮扶机制,全方位建立技能培训、劳务输出一站式服务模式,多次举办黄河滩区招聘会,圆滩区迁建居民“致富梦”,今年以来,孝里街道已举办9场“线上+线下”招聘会。
此外,街道以党组织领办创办合作社为突破口,按照“一村一策”的原则,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开展“三资”清理,将“三资”管理工作作为增加群众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建立村级“三资”台账114个,增加村集体收入150余万元,有效拓宽群众致富路、增收路。
文化融入孝治理。孝里街道将孝文化引入治理思维,打造“孝治理”品牌,建设孝廉文化之乡,推行孝家风、孝商量、孝手艺等“微孝十治”,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定期开展孝讲堂宣讲活动,引导干部带头践孝行、党员示范亮家风、群众参与共治理。孝里街道还积极开展道德典型选树活动,开展十大孝子、最美家风等表彰活动,让广大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营造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
党建引领织锦绣。孝里街道强化带头人队伍建设,完善党员教育管理制度,激发党组织战斗力,优化调整组织架构,将39个村划为四个网格社区,充分发挥了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作用,压实责任,筑强队伍,推动社区网格实体化运行。同时,街道定期开展“头雁论坛”,依托“青雁红盟”,推进后备干部培养,全面抓好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锻造高素质乡村振兴领头人队伍。
万里黄河,奔腾依旧;孝里滩区,换了人间。从过去的黄河滩到如今新家园,都在见证前所未有的新时代,这里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来源:济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