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记者 李梦娇 文/图
刘中皋指着远处黄河的方向,那里正在修建观光大道
【我家住在黄河边】
刘中皋,73岁,荥阳市高村乡刘沟村农民,从小在黄河岸边长大的他,本着对家乡土地的热爱,对“河阴石榴”的执着,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历经十多年的钻研培育,让荥阳市高村乡刘沟村的“河阴软籽石榴”名扬大江南北,不仅改变了刘沟村村民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还帮助刘沟村的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被称为“中国软籽石榴”培育第一人。
黄河岸边邙岭上,一个个石榴园连成了石榴林
【黄河边的幸福生活】
刘中皋所在的刘沟村位于邙岭,可耕地面积极少,之前村民们一直居住在靠近黄河边的窑洞里,1982年村民才开始陆续搬到岭上。“我们家是1985年才从黄河边搬上来的。”说起那时候的生活,刘中皋记忆犹新,那时候都是靠天吃饭,别看是挨着黄河,黄河滩地最多也就是五六百米宽,村民在滩地上也只能种一季小麦,“那时候水利条件也不行,看着黄河水就是无法灌溉,因为缺水,小麦亩产能有三百斤就不错了。”
刘中皋在自家的石榴园里修剪树枝
苦钻研,巧嫁接,小枝节育出石榴园
和土地打交道的刘中皋喜欢研究新品种,“三哥刘中甫那时候在省农科院工作,有新品种了就交给我培育,花生、红薯、小麦等都试过,但咱这里旱,许多优质品种到咱这儿都会出问题,味道也差点。”
1996年,一次和三哥聊天时了解到刘沟村是老河阴石榴基地,正好省农科院引进了突尼斯软籽石榴苗,可以试试在这里种植行不行。“当时只是一棵1米多高、5厘米粗的小树苗,还被人家作为珍稀品种保护了起来,我也就在栅栏外远远地看了一眼。”刘中皋说,后来经多方申请协调,三哥才给他拿回了一节15厘米长的小枝节。自此,刘中皋开启了他的“石榴人生”,也为家住黄河岸边的父老乡亲敲响了致富之门,奠定了保护黄河生态环境的绿色发展之路。
刘中皋用那得来不易的石榴枝,嫁接了三棵石榴树。1998年,经过两年的培育结了五六个石榴果。“以前也没见过这个品种,长半大的时候,我就割开看了看,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但它后期长得快,成熟后不仅个头大,一尝,和咱本地石榴就是不一样。”当时,几位省农科院领导也来考察了下,都觉得可以大范围培育种植。2003年,刘中皋将他1亩多地100多棵石榴树全部嫁接。
黄河边,邙岭上,这个季节石榴花开正艳
黄河边,邙岭上,石榴花正盛
“2004年,河南省委组织部原部长马宪章退休后转了好些地方,发现刘沟村有种植石榴的历史,又从安阳农科所知道我这里有突尼斯软籽石榴这个品种,第一次来就提出要看看这一石榴新品种。” 刘中皋说,他不仅看了石榴生长情况,后期还拿石榴去做糖分等含量检测,发现各项数据都非常好,就开始大范围推广。
最开始向村民推广时,只有一少部分人愿意尝试,更多的村民害怕种出来了卖不出去。“那时候石榴一斤能卖18元左右,来年结果后,种石榴的亩收入都在两三万元,其余村民看到效益,也都开始效仿,慢慢的,一个个石榴园就连成了石榴林。”
从曾经的省级贫困村到人均收入3万元以上,刘沟村的发展日新月异。现在正值石榴花期,站在邙岭上,在石榴花海中俯瞰黄河,又是一番别样的盛景。
刘中皋向村民讲解修剪石榴枝条经验
【朴素愿望】
希望今年的石榴能够有个好收成,销售也顺利,有更多的游客来刘沟,了解传承千余年的石榴文化。
【心里话】
近年来,在荥阳市、高村乡两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刘沟大力发展观光旅游,吸引了很多的游客,也进一步推动了石榴的销售,大家一步步实现小康梦。如今,位于刘沟村西山岭上直通黄河滩地的观光大道已通,东山岭上的观光大道也正在修建,两条连接黄河与石榴园的观光大道也将连接起黄河流域群众的幸福生活,相信刘沟的发展会像黄河一样万里奔腾,群众的生活会如石榴籽一样红火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