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地处黄河“几字弯”的内蒙古河套地区紧抓植树造林的黄金期,在“三北”防护林工程项目区内开展防风固沙、乔灌木造林等工作,进一步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11月9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西补隆林业管护中心职工在设置沙障(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云平 摄
初冬时节,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新华林场工作人员一边用打坑机挖树坑,一边栽树苗。林场副场长葛文斌说:“现在正是冬季造林的好时机。我们给树苗浇水后土壤表层会封冻,树根周边的水分不会蒸发,保证树木有足够的水分过冬。今年冬天我们计划造林100亩,每亩栽种80株直径为4厘米左右的新疆杨,边挖坑边栽树,确保成活率达到90%以上。”
记者走访发现,经过60多年的发展,新华林场实现了从人工种植到机械造林的跨越,并运用北斗卫星导航等现代科技造林,完成沙地锁边治理后,还扩大防护林辐射区域。葛文斌说:“经过林场三代人不懈努力,我们累计造林3.9万亩,森林覆盖率已达65%,周边生态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为周边的耕地、村庄筑起一道坚实的‘绿墙’。防沙治沙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稍有放松就会出现反复,我们仍需要继续努力,当好‘绿色卫士’。”
11月9日,乌拉特后旗西补隆林业管护中心职工设置沙障。新华社记者李云平 摄
在乌兰布和沙漠东缘的乌拉特后旗西补隆林业管护中心,工作人员在流动沙丘上大面积铺设沙障,开沟、铺草、压沙,每道工序都一丝不苟。管护中心主任杜永军说:“我们抢抓秋冬季造林的有利时机,利用石头、稻草、麦秸等材料进行工程固沙,计划完成灌木造林1500亩,持续巩固绿进沙退的良好势头。”
记者现场看到,经过西补隆林业管护中心职工的连续作业,网格状沙障在连绵起伏的沙丘上铺展开,犹如一张巨网紧紧锁住流动的沙丘。乌拉特后旗林草局局长苏俊说:“为防止乌兰布和、巴音温都尔两大沙漠汇合,我们实施‘工程固沙+造林’系统治理,持续巩固管护区域内荒漠化沙漠化面积减少、危害程度降低的良好态势。”
据介绍,乌拉特后旗既是我国北方防沙治沙重点区域,也是阴山北麓国家级生态功能区。入秋以来,乌拉特后旗加快实施阴山北麓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统筹推进人工造灌木林、退化草原改良等项目,加强恢复荒漠化半荒漠化草原植被。苏俊说:“我们实施规模化防沙治沙、退化林分修复等重点工程,综合采取乔木灌木造林、种草、封育飞播等措施,进一步提高治沙质量和效果。”
11月8日,临河区新华林场工作人员进行冬季造林。新华社记者李云平 摄
拥有河套灌区的巴彦淖尔市地处北纬40度农作物“黄金种植带”,农作物播种面积达1200多万亩。过去,这里的广袤农田一度饱受风沙侵扰。40多年来,巴彦淖尔市依托“三北”防护林工程已建成80多万亩农田防护林,基本构建起乔灌草相结合的风沙综合防护林体系,有效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打响后,内蒙古河套地区全面加快防沙治沙步伐,加大科技治沙力度,推广荒漠原生树种造林、梭梭接种肉苁蓉等治沙模式,降低造林成本,延长造林时间,进一步提高造林成活率。
11月8日,临河区新华林场工作人员进行冬季造林。新华社记者李云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