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同时,黄河又是泥沙含量高、治理难度大、水害严重的河流之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指出,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是水资源短缺,最大的问题是生态脆弱。为探寻黄河流域沿岸城市在生态环境治理和经济协同发展方面开展的实践经验,近日,人民健康调研团队走进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以鄂尔多斯市水务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鄂尔多斯市水投集团)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工作为调研主题,进行实地走访。
调研中了解到,作为黄河中上游流域的重要城市,鄂尔多斯市近年来全面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四水四定”原则,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十六字”治水思路,持续加强地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兴修水利,科学规划开发利用水资源。其中,拦沙换水试点工程已实施部分预计总拦沙量达11031.56万吨,年置换水量2800万立方米。截至2021年底,全市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58万平方公里。此外,通过水权转让工程累计争取工业用黄河水指标3.17亿立方米,共解决170个工业项目用水需求,有效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展现了将生态治理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有效动力的深刻实践。
加强治水满足用水 减少生态制约因素
鄂尔多斯市位于黄河上中游,地处黄河“几字弯”腹地,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属结构性、工程性缺水地区。同时,鄂尔多斯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防沙带和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影响黄河健康与安澜的重点地区之一。据介绍,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盐碱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的制约。为积极落实党中央和内蒙古自治区相关工作部署,将治水与满足城市居民生活与工业发展用水作为工作重点,助力城市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资源是城市和产业发展最为重要的支撑要素。如何破解水资源短缺对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制约,保障民生与工农业发展用水在当地就显得尤为重要。”鄂尔多斯市水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戴连飞说,近年来,鄂尔多斯市聚焦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紧扣落实全市四个世界级产业、四个国家典范、四个全国一流的目标任务,积极开展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在生态保护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其中,鄂尔多斯市水投集团“以水为媒”,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充分发挥水资源重要支撑作用,助力鄂尔多斯市实现“三个四”目标任务。
据戴连飞介绍,鄂尔多斯市水投集团依托水利工程建设,打响了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在满足地区各类用水需求的同时,努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治沙固土,守护黄河安澜。一方面深化“十大孔兑”上中下游协同治理,通过实施拦沙换水试点工程,有效改善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建成蓄滞洪区3处,切实减小了黄河下游行洪压力,保障黄河安澜。另一方面把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摆在突出位置,在深入开展水源地毛乌素沙漠生态治理涵养水源的同时,全力推动全市跨旗区水网联通工程,实现各类水资源的互联互通、联调联控和互补互济,最大程度实现地表水、地下水、黄河水、疏干水、再生水、凌汛水、排干水等各类水资源的统筹高效利用。
鄂尔多斯市水投集团拦沙换水试点工程张家坡中型拦沙坝。(受访者供图)
“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渐改善和水资源利用率的提升,带动了工业、农业的发展,逐渐降低了水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制约。”戴连飞说,尤其在乡村地区,持续不断地改善生态,让鄂尔多斯地区的农业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形成了一系列通过生态治理促进乡村发展的成果。
改良土地涵养水源 生态经济协同发展
走进鄂尔多斯达拉特旗的万通农牧业科技园区,一颗颗玉米苗正在田间茁壮生长,而十余年前这里却是土壤盐碱化、荒漠化的重灾区,农作物种植困难。据园区总经理赵炳全介绍,万通农牧业科技园区是鄂尔多斯市水投集团开展生态治理、农业科技试验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基地,于2009年建立。建设初期,园区开发利用面对的是8700亩的荒漠沙地,土地盐碱化严重,农作物种植生长极其困难。经过十余年不懈地生态治理和土壤改良,园区现已形成了集农牧业种植养殖示范、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工、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三产融合发展的示范园区,绿色生态农业理念在这里得到了生动实践。
据了解,目前在万通现代农牧业科技园区,已有玉米、食用百合、麒麟西瓜、千斤红辣椒等多种农作物、经济作物正在种植,此外还开展了牛羊马等畜牧业养殖。“土地环境改善需要久久为功,因此科技兴农是我们推进园区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点举措,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让科技成果更好转化为助力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动力,如开展绿色循环农业探索,建设蚯蚓养殖示范基地,将蚯蚓养殖生产出的有机肥料作为土壤改良剂,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同时减少农药与化肥对土地的污染,让土地改良更可持续。”赵炳全补充说,2015年,依托万通农牧业科技园区,鄂尔多斯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启动建设。目前,园区已形成科技成果30余项、产业化推广10余项,科技的探索形成了示范效应,通过农业种植相关技术培训为实现地区乡村农业现代化夯实了基础,带动了周边乡村地区的发展。
万通农牧业科技园区内的蚯蚓养殖示范基地。(受访者供图)
毛乌素沙漠是鄂尔多斯市饮用水源地,保护毛乌素沙漠的生态对于保障鄂尔多斯的饮用水安全至关重要。戴连飞说,为保护水源地的生态,鄂尔多斯水投集团规划了115平方公里的生态保护区,通过种植沙柳增加沙漠地区植被覆盖率,同时降低采水量来涵养水源,这些措施有效保障了地区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不断改善的生态环境就是鄂尔多斯市的‘金山银山’。”戴连飞认为,在生态环境治理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土地资源和生态资源被有效利用了起来,这为地区发展尤其是地区乡村发展提供了动力。为保障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土地的利用过程中,要加强科技探索,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真正让生态环境成为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
数字农业高效节水 打造出高标准农田
在万通农牧业科技园区内,有一个数字农业智慧平台,土地质量、种植决策、物联网监测等技术模块信息在平台上一应俱全,通过平台的信息化大屏便能实时掌握农作物种植与生长状态。据鄂尔多斯水投诚源建设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郝爱龙介绍,这是鄂尔多斯市水投集团引入的智慧农业信息化技术,通过平台可以实现农作物生长状态实时监测、土壤质地状态监测、精准灌溉等功能,极大地节省了水资源与人力资源。
“对于鄂尔多斯经济的持续发展来说,如何高效利用水资源是重点,要做好水文章,以水支撑地区更好发展。”戴连飞解释了开展相关探索的原因,鄂尔多斯市深度节水的最大潜力在农业节水,要在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上下功夫,大水漫灌已不再符合鄂尔多斯农业发展的实际,要因地制宜发展节水农业,绿色数字高标准农田建设便是一项重要实践。
“今年,鄂尔多斯市水投集团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杭锦旗各实施了一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通过引入‘小流量滴灌节水’技术,实现了农田精准灌溉,较传统灌溉模式每亩节水约150立方米,农作物产量预计也将得到提升。”郝爱龙说,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关键在于智慧化,通过数字农业智慧平台,让土地种植与管理更加科学有效。具体而言,就是采用“一个平台”即数字化管控平台,实现“五个功能”(水肥精准管理、灾害预警防范、智能化农机作业、耕地质量监测提升、农产品溯源流通),运用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构建农田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提供农田环境信息智能感知和田间精准管理服务,绿色数字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节约了用水,而且节省了人力。
小流量滴灌节水设备及其智能化操作系统。(受访者供图)
示范形成带动效应。在达拉特旗昭君镇和胜村,绿色数字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也已申报规划,即将开展建设。据达拉特旗昭君镇和胜村驻村第一书记乔海峰介绍,和胜村是一个外出务工人员多、常住人口老龄化严重的村,农牧业发展受到人力资源制约的同时还面临水资源短缺的困境。“数字绿色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将进一步提高和胜村耕地利用率,让人力资源与水资源的利用也更高效。”乔海峰说。
“节约水资源不仅需要科技手段的支持,养成节约用水的理念同样重要。”戴连飞建议,要推行节约用水理念,以法治与市场等多种渠道多种手段提高城市居民、农村居民节约用水的意识,让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更好地成为黄河流域城市发展的支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