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态保护
为母亲河保护治理贡献高校智库力量
2022-01-24 21:33:58 来源:光明日报

千百年来,黄河奔流东去,哺育着中华儿女,也积淀着厚重的文明。千百年来的黄河治理,艰辛曲折,揭示着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也涵育了中华儿女的生态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央高度关切的问题。改善黄河脆弱的生态环境、增强黄河生态屏障效能、支撑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这个“国之大者”,也成为了高校科研人的心头大事。

 

 

2019年10月,北京林业大学整合学科优势与交叉学科积累成果,在全国率先成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次年春季,研究院创新建构“黄河生态文明绿皮书”科研体系,汇聚校内外专家之力,以生态保护治理、高质量发展、黄河文化三大板块为切入编纂发展报告,以期不断向全社会提供更深入、更有针对性和借鉴性的参考和抓手。

 

 

近日,在各方大力支持下,首部《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报告》面世,这是国内首部系统研究、阐释黄河生态文明的绿皮书、工具书。

 

 

全书的1个总报告和15个分报告,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为核心,阐述黄河治理中的辩证关系、战略意义、生态内涵、问题现状、思路路径、政策建议等,并切实摸清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和自然要素的现状、利用情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情况,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和保障系统。概括来看,该书有三大特点:

 

 

科研为基,覆盖全域生态要素与修复治理。

 

 

深入的把握自然规律,明确生态环境的承受限度,需要深入生态系统要素的生态学机制,以科学的分析、扎实的数据支撑,对复杂性问题给予思路的厘清、程度的定量、解决方式的设计与指导。

 

 

黄河流域的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在首部《发展报告》中,北京林业大学立足生态系统观,依托相应的科研布局、专家的学术力量,科学的技术监测,指明黄河流域生态要素现状、治理情况与保障系统。例如,关于自然资源的分析,报告中既有林业、草原与草业、湿地、冰川冻土、水利、生物质能源等各个生态系统要素的资源现状,又通过持续的定量监测,充分考量一定时间段内相应产业发展状况,资源变化情况,指出潜力与问题,提供建议。

 

 

朱熹有言:“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知与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高校的学术专业性与科研深入性使生态治理能够切实落在“流域”和“岸上”,并立足客观实际,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格局,给予问题有效的应对思路。

 

 

服务战略,成为统筹实践的重要抓手。

 

 

2021年10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体弱多病”的黄河“治疗方案”越发清晰——扬弃旧有发展方式中不合理的地方,找到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促进生产力的有力抓手。《发展报告》正是在面向生态保护和治理的体系、现状、问题中,体现可操作性。

 

 

在认识论上尊重自然,维护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多样一体、文化体系多元统一。以长久不懈的观察对资源要素及其关联情况做以深度分析,提供有温度的解释。

 

 

在方法论上顺应自然,做到科学布局,修复和恢复自然应有的面貌。以对生态环境质量高度负责的态度,指明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的进展情况,服务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

 

 

在实践论上保护自然,充分展现人的能动力量。以生态保护信息化建设和生态文明法制建设,完善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和保障系统,实现建设效能。

 

 

《发展报告》正是通过分析与综合,指导人们认识和调控自身的实践,以合理的方式兼顾生态保护与生产力发展,从而提供对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和保障。

 

 

深化认知,以“一体化建设”发挥高校智库作用。

 

 

1952年,中央提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彼时,北京林业大学关君蔚先生在黄河流域推广“草田耕作制”,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研究作出开创性贡献。70年来,北京林业大学致力于生态保护和治理,开展大量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黄河流域相关项目便有1000余项,积累了对生态问题和流域治理方面扎实的经验和成果。对黄河问题理解之深,既体现在微观的自然规律掌握,中观的治理范畴把控,也贯穿着宏观的生态建设全局性思考,使科学研究服务成果转化,以科学精神服务体系建设,以“一体化建设”思路为深入构建黄河流域生态文明体系贡献高校智慧和力量。

 

 

《发展报告》内在蕴含着生态文明五大体系、生态要素、科研技术、生态功能、战略协同、制度保障,乃至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构建等范畴的一体化思考,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在具体区域中的实践方式,并将通过持续深入的阐释,面向未来,服务于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治理体系的成熟。我们有理由相信:《发展报告》的出版,是北京林业大学集全校之力发挥新型高校智库作用的有益尝试,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当代实践的拓展与收获,将为黄河迈向“大江大河治理标杆”注入动能、增添动力。

 

 

(作者分别系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