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黄河文化
讲好黄河故事|渑池黄河洪水石碑记
2024-04-17 12:24:50 来源:大象新闻

在郑州市惠济区花园路与迎宾路交叉口东北侧,坐落着一座造型独特、富有黄河气息的建筑物——黄河博物馆,里边收录着众多有关黄河故事的历史文物以及老物件。

在二楼的一间名为《黄河水患》的展厅内,讲解员正通过一幅幅图片和实物,讲述着黄河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水患。而其中,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一块小小的石碑,被小心的用玻璃柜保护起来。讲解员每每走到这里,就会向参观者进行着如下介绍。“这块发现于1978年在渑池县东柳窝村的石碑,上面清楚的刻着几行字,记录1843年,也就是道光二十三年黄河水位上涨的事情,而这块石碑则起到警示后人的作用。”

1978年5月,洛阳地区文物普查队在渑池县段村乡柳窝村走访时,发现了两块记录黄河洪水位置的石碑。其中一块在村民张树引住宅下方的崖上,此碑高26公分,宽20公分。楷书五行,共二十一字。碑文是:“道光二十三年,河涨至此,咸丰二年张合族修,继先记。”

这段寥寥几句的文字向我们诉说着当年发生的故事。道光二十三年的一天,黄河水位上涨,开始淹没黄河两岸的村庄房屋,而居住在此地的张家族人,无奈放弃家园,开始往更高处搬迁,直到9年后(咸丰二年),张氏族人们看洪水退去,露出了原本的家园,来到最初涨水的位置,留下了这块石碑,以警示后人。

值得一提的是1979年10月,黄委会设计院在该地沿黄河两岸设点测量,石碑处的水位高程232.3米与1956年黄委会测量该段水位数据基本一致,充分说明了这块石碑记载的水位数据是可靠的,这对于黄河规划设计具有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是黄河中下游珍贵的水文资料。

我曾以一度以为“张合族”是一个人名,后来根据石刻的文字位置以及辞海中关于“合族”一词的解释,我才猛然发觉这可能是张氏族人聚集全族的意思。于是,我想了很久。或许,那场洪水早已退却,而张氏族人却一直没有忘记那年洪水吞没的家园和亲人,于是在族人们周年祭祖的时候,族人提议刻一块石碑来记录曾经发生的事,告诫后人远离危险地带,避免灾祸的发生。1843年的黄河水患不可谓不严重,水位达到了千年来的最高水位。陕县有一首民谣,“道光二十三 黄河涨上天 冲走太阳渡 捎带万锦滩”。就连经历了鸦片战争惨败的晚清政府此刻也不敢有丝毫怠慢,派遣钦差大臣奔赴现场治理水患。

时间来到现代,1999年因黄河小浪底库区建立,柳窝村整体搬迁至70公里外的陈村乡雍家院村,并更名为柳雍村。而那块曾经见证黄河水位上涨的石碑也早就被送往了郑州黄河博物馆进行保存。自此,柳窝村正式掩埋于那滚滚的黄河水中,归于平静。但柳雍村的群众们却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黄河畔,柳雍村的村墙彩绘上,至今还保留着柳雍村从段村乡搬迁至陈村乡的历史,记录着曾经这些黄河人的生活习惯。一名耄耋之年的张姓老人,还会经常跟儿孙们讲过去的生活以及石碑的故事。而勤劳质朴的黄河人,在这片新土地上挥洒汗水,使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幸福村。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历史的车轮像奔流不息的黄河水一样向前高歌猛进,将过往的车辙痕迹淹没于那滚滚浪花之中,然而生活在如今岁月静好的我们,则更应该把目光投向那记录着历史沧桑变化的刻印上,以史为鉴,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