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将黄河源头看作是神圣而又遥远的,李白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慨叹,历朝历代人们探查河源的活动屡见不鲜,次第在青海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脚印。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在青海境内自上而下流经曲玛莱、玛多、甘德、达日、久治、玛沁、河南蒙旗、同德、贵南、兴海、共和、贵德、尖扎、化隆、循化、民和十六县,流程1455多公里。黄河在青海境内主要分支为湟水河、大通河、隆务河,这些支流流域是河湟文化的主要分布区域。河湟文化因青海农牧区二元结构,不可避免地受到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影响。
远在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沱沱河沿岸、可可西里、昆仑山的三叉口和龙羊峡地区的黄河阶地,均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打制石器。距今6000年前后,青海进入新石器时代,青海湖以东黄河及其支流湟水河谷地区,都有古代文化遗存分布其间,包括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宗日文化等,其中马家窑文化是随甘肃东部沿渭水上游向西传播至青海东部的,最西端达同德县宗日遗址。
宗日遗址宗日文化是黄河流域高原特质鲜明的典型特征,对青海高原本土文化的形成发展以及周边地区社会文化均产生了深远的的影响,在青藏高原史前文化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的地位,是黄河文化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宗日文化彩陶,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为青海彩陶乃至中国彩陶增添了不朽的华章,是史前‘彩陶之路’上一颗最靓丽的高原明珠”。新石器时代,粟作农业与狩猎经济并存,形成了青海早期地域文化形态。
青海本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时期是距今4000年左右青海青铜时代,青海境内先后出现了齐家文化、卡约文化、辛店文化和诺木洪文化,这些被认为是羌人创造的文化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畜牧业经济。在青铜时代,羌人胼手胝足,披荆斩棘,逐步开通了羌中道, 开创了东西文化交流的便捷通道。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认为史前丝绸之路主要是青海境内的道路,考古发掘出土大量海贝、青铜器、玉礼器、陶器、小麦、粟黍、驯养动物等羌人遗存也证明了这个观点,反映出羌人所创造的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欧亚草原游牧文化、南亚青铜文化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文化主要通过羌中道来传播。
青海西宁沈那遗址出土的圆銎宽叶倒钩铜矛,与欧亚草原典型的塞伊玛—图尔宾诺倒钩铜矛极其相似,是东西文化交流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
由此可见,青海自古以来就是沟通东西的重要节点。
黄河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农业文化。自秦汉以后,黄河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这一时期,黄河文化以先进的政治、经济优势,不断吸收消化来自北方的游牧文化,并对南方江淮流域和珠江流域持续文化输出。
青海自西汉起逐步纳入中央管理体系,中原文化随之进入河湟。魏晋以降,中原板荡,逐鹿之燹延及青海。此后数千年,青海虽一地之烽烟,而每每与天下格局的变动互为因果,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河湟文化格局。
吐谷浑、南凉、乙弗勿敌、青唐先后在河湟地区立国,此间多民族在青海的迁徙、融合、汇聚不绝如缕,连接周边、通往域外的交通干道亦次第开辟,成为丝绸之路、唐蕃古道和茶马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元代以后,青海独具特征的河湟文化成为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来源:青海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