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给孩子讲的非遗文化——黄河号子》
主持人:姝奇、子恒、范祎菲
黄河号子在民间又被成为“吆号子”“喊号子”和“哨子”,是在我们河南孕育出来的。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还曾有过辉煌的一页,如今是也是我们国家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每一个弯都是一个小调,唱着属于黄河的“天籁之音”,《黄河船夫曲》就是黄河岸边的船工们拉船时唱的。
当时交通不够发达,居住在黄河岸边的人民,只能以羊皮筏、木船摆渡的方式出行,他们奔波于浪涛险阻的大河之上。而且在黄河水急弯大、地貌复杂的航段,行船极为困难,只能靠船工拉纤前行。
自古以来,黄河洪水泛滥不断,我们中华民族的先民们一直在与洪水抗争,这时候船工们就会唱起抢险号子,这个声音就意味着吹响了抗洪抢险的冲锋号。
1939年,侵华日军对中国肆虐践踏,诗人光未然和作曲家冼星海就创作了这样一首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燃起中华民族的奋力抗敌的斗志,像船夫们不畏艰险,在黄河的奔腾咆哮声中与急浪险滩搏斗一样,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黄河号子是一种文化,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也是黄河的根和魂,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体现。过去,黄河号子奏响的是齐心协力打硪修筑堤坝、拉纤运货漕运、河堤抢险堵口的战斗号子;今天,重新奏响黄河号子,是建设美丽家园,把黄河建设成人民的幸福河的时代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