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黄河文化
【中国梦·黄河情】“一观”“一渠”感受焦作武陟厚重黄河文化
2020-09-18 09:37:01 来源:映象网

映象网讯(记者 阮海峰/文 王浩峰/图)9月16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主办、中国网及黄河流域九省区网信办承办、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等单位协办、映象网执行承办的“中国梦•黄河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采访团走进焦作武陟县。

黄河奔腾千里至武陟,由高原入平原,由漕河变悬河,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从大禹治水到雍正敕建嘉应观,从修建永济渠渠首到兴建人民胜利渠,波澜壮阔的治黄画卷在此演绎。

“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

黄河千里长堤起于武陟,千里悬河起于武陟。被誉为“黄河故宫”、“万里黄河第一观”的嘉应观是我国历史上唯一记述治理黄河历史的庙观。

嘉应观现存古建筑249间,整个建筑群体富丽豪华,巧夺天工,楼阁殿宇栉比鳞次,红墙碧瓦交相辉映,翅檐飞空,雄伟壮观,是典型的清代官式建筑群,万里黄河上一颗古代建筑艺术的明珠。

一座皇家庙观,一部治黄史书,一本厚重的黄河文化史。嘉应观不单是专门祭祀黄河河神的庙宇,还是纪念表彰历代治河功臣的场所,是我国历史上唯一记述治理黄河历史的庙观。

观内雍正御碑为雍正皇帝亲笔撰文并书丹的一座大型铜碑,对研究了解当时安澜治水有重要史料价值,同时它在制作上采用铜面铁胎的珍贵材料和铁铜合一的奇特工艺,是我国近三百年前的冶金和铸造史上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是全省乃至全国罕见的稀世珍宝。

巍巍黄河大堤、大坝,锁住了咆哮的蛟龙。历代治黄,在这里孕育出了底蕴深厚的黄河文化。新时代新征程,嘉应观将继续发掘保护好黄河文物、传承弘扬好黄河文化。

新中国引黄灌溉第一渠 人民胜利渠

人民胜利渠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中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自流灌溉工程,其成就令世人瞩目,它结束了“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历史,揭开了开发利用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的序幕。

人民胜利渠渠首闸位于黄河北岸武陟县秦厂大坝头,南与邙山黄河游览区隔河相望,北距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4000米,西与桃花峪黄河大桥咫尺之隔。

嘉应观景区管理局党支部书记翟嵩峰介绍说:“人民胜利渠是‘引黄济卫’,主要是解决焦作、新乡等豫北地区的灌溉问题。”1950年初黄河水利委员会将《引黄灌溉工程计划书》呈水利部转报政务院,周恩来总理亲批。1951年1月,工程的勘测规划和设计工作启动。

仅用了一年多时间,第一期工程便胜利竣工。1952年4月12日举行了防水典礼,工程被命名为“人民胜利渠”。人民胜利渠的兴建宣告了新中国黄河治理首战告捷,打破了外国专家 “黄河无法治理”的论断,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

翟嵩峰告诉记者,人民胜利渠最了不起的地方不仅是在黄河上开了口,还使黄河变害为利。人民胜利渠开灌后,充分发挥了灌渠旱浇涝排,沉沙改土的作用,先后淤改土地6000公顷,使昔日低洼荒凉的盐碱地变成高产、稳产田,灌区每公顷粮食产量由开灌前的1335千克提高到14250千克。此外,人民胜利渠在供应新乡市和天津市用水上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除了治黄兴水文化,焦作黄河文化还包括太极文化、农耕文化、移民文化、名人文化等,可以说像武陟被命名为黄河文化之乡一样,整个焦作也是黄河文化的富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