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随着今年4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的施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了更坚实的支撑。
“黄河宁,天下平”。为切实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从根本上保障黄河安澜,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国继2020年通过长江保护法后,又于2022年通过黄河保护法这部流域专门法律,这不仅是推进国家“江河战略”法治化的重要成果,也反映了江河治理在制度、观念和策略等各方面的全要素转变,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近年来,山东加强顶层设计,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一方面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资源型产业转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现代产业和清洁低碳能源,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优化调整。在黄河之畔的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汽车零部件、新材料等产业一应俱全。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强调沿黄河各地区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宜水则水、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在农业方面,利用微喷技术,“从大水漫灌排碱变为精准滴灌,既节水,又控盐碱。”同时,通过开展“十大行动”、扎实推进黄河流域重要支流“一河口一湿地”建设等多项措施,黄河生态保护更是迈出坚实步伐。如今全省8个县区入选全国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数量居全国第二,威海市好运角、德州市齐河县入选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山东境内黄河干流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及以上……可以说,山东经济结构、生态环境呈现出趋势性、关键性变化更昭示山东贯彻落实好黄河保护法的信心和决心。
治理黄河,必须树立“一盘棋”的治理思想。黄河浩荡,九曲连环,不仅是全世界治理难度最大的河流之一,也是一项重大系统工程,非一地一域之事。唯有流域各地强化整体观念,树立“一盘棋”治理思想,真正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系统性和完整性出发,加强上游水源涵养能力建设、中游水土保持、下游湿地保护和生态治理,分区分类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等,实现共抓大保护、推进大治理,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让江河生态“含绿量”提升流域发展“含金量”,让黄河成为永远造福中华民族的幸福河。近年来,山东以沿黄地区河湖为重点,深入推进污染治理一体化,在黄河干流流经的9市18县全面签署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在全国率先实现县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全覆盖。同时,还与河南省签订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建立黄河流域省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自协议签署以来,黄河入鲁水质始终保持在Ⅱ类水质以上,主要污染物指标稳中向好。山东作为受益方,主动履行约定,向上游的河南省兑现生态补偿资金,仅去年就向河南支付生态补偿资金1.26亿元。
治理黄河,必须抓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黄河不仅是一条波澜壮阔的自然之河,也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文明之河、文化之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黄河之水要奔腾不息,黄河文化的血脉也要永久延续。因此,贯彻落实好黄河保护法,还需要黄河沿途各地,在推进黄河综合治理的同时,既要抓好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下的宝贵遗产,又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要综合运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互联网、微信、微博等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宣传、文化、文物、旅游等各方力量,创新表达方式,扩大黄河题材优秀文化艺术作品的影响力。要从黄河传统文化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推出一批像《大河之洲》《黄河文化大会》那样的精品力作,以耳濡目染的方式,将黄河文化植入人们心中。要将黄河承载的华夏儿女与灾害抗争所蕴含的伟大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传承好、弘扬好,使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竭力量源泉。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面向未来,期待沿黄各地应继续高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旗,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贯彻落实黄河保护法为契机,不断谱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上贡献新的力量、展现新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