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黄河潮评论
在山东各地瞬间弥漫的“黄河大集”,不只是一场交易
2023-05-05 22:25:35 来源:人民网

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大集接地气。岁末年初,以“黄河大集”冠名的商贸文化活动,在山东各地瞬间弥漫。大集,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聚与散结合的商贸场所,但在百姓眼里,大集从来就不只是商品交易。

大集,是生计。

大集,一个我们都不陌生的名字,很多地名里都包含着它,像莒县的店子集街道,前集村等等。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我们,见证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大集。那时的大集,还有较多的原始社会互通有无成分,只是比最初的物质交换多了个媒介——人民币。我把自家产的苹果卖了,去买别人的大米;你把自家榨的花生油卖了,去买别人的猪仔养着;她把自家舍不得吃的鸡蛋卖了,给孩子交学费。当然,也有职业的生意人,从外地买来稀罕物在本地赚差价,像处在内陆的莒县,会有人从海边买来虾皮、咸鱼、虾酱、咸螃蟹等,但在我们的记忆中鲜货只有春末的“黄煎鱼”和冬季的“刺鲅”,可能是因为这两种鱼刺多价格便宜,才会在我们这是有市场。总之,大集上卖的都是庄户人不能自给自足的物品,那时大集上是很少有卖煎饼、馒头、成品衣服的,因为这些手艺,当时是每个家庭主妇的看家本领,煎饼自己磨糊子来烙,馒头自己磨面去蒸,衣服买布自己缝。除了勤快外,另一个原因是当时的工业和服务业不发达,农民多数靠在家种地吃饭,没有额外收入就更没有闲钱去买这些,并且农忙后也有功夫自己做。而现在,年轻的农村人打工的打工,做生意的做生意,玩技术的玩技术......经济发达了,家庭收入也多了,过去各种自给自足的事情都有人做成了商品和服务。而如今的大集,也更繁华了,天南地北、山珍海鲜、吃喝玩乐,无所不有。

大集,是手艺。

改革开放初期的大集上,除了土生土长的初级农产品,还有一些“精加工”的手工产品。有木匠的小桌子、小椅子、小板凳......有铁匠的镐头、镰刀、菜刀......有剃头匠提供的服务等等。那时的所谓工艺品,也大多直接与生产生活有关,卖的是必需品。而现在的大集早已不限于这些,装扮家庭、装点生活的艺术品,像根雕、奇石、盆景,像花架、手串、摆件,农村大集也不稀罕。特别是到了过年,赶年集选上几个新物件装点新年,亲朋好友串门,房中顿显高雅之气,这些工艺品,也会成为拜年的话题之一。

大集,是情谊。

交情,交往中产生的情谊。这其中,也有赶大集中产生的。有的在买卖中遇到了志同道合的生意人,以后成了合伙人,一起把生意做得更大。有的在大集上遇见彼此脾气相投之人,以后常不约而同赶同一个集。等到中午,就在集上小吃摊坐下,买一碗便宜的羊杂汤或豆脑,就着辣椒咸菜,慢慢品一壶烧酒,在烟火与蒸汽间讨论着国家大事、田间农事、家中琐事、新年喜事,有滋有味。还有专门借着赶集之便,到大集所在村的亲朋好友家中去做客探亲的,这时的大集,又从商品聚集变成了亲情聚集。

大集,是文艺。

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人也来自于生活。从古至今,一直有农村艺人活跃在农村大集上。以曾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的莒县为例,这里的农村走出了中国十大画派“沂蒙画派”,有白天扛锄头晚上挥毫泼墨的书画家;这里的农村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门笺”(特色剪纸)加工技艺;这里的农村有吹拉弹唱的农民音乐达人;这里的农村有雕工精美的网红砚台姐;这里的农村也走出了成为《诗刊》杂志社主编的农民诗人......

艺人诞生于农村,也曾崭露在农村大集,特别是一到过年,到大集上卖自己画的年画,卖手工做的过门笺,还有到大集上唱戏,这些农村艺人靠自己的艺术才华换一点收入,既是生计,也是顾客对自己艺术水平的一个认可。贸易的场地,手艺的空间,情谊的载体,文艺的舞台,大集,延续数千年而烟火不息的乡愁。

黄河大集,定会像黄河之水润泽的田园,更加繁荣昌盛、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