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黄河潮评论
加快黄河文化形象塑造 提炼中华文明精神标识
2022-11-28 13:38:09 来源:映象网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围绕老家河南、天下黄河、华夏古都、中国功夫等名片,河南近年来持续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华文化超级IP,塑造出了中华姓氏根亲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黄河文化、展示中华厚重人文历史的古都文化、具有世界传播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独特标识,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不断增强。黄河文化丰富厚重、博大精深,要在弘扬和传承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探寻文化肌理,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使黄河文化成为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轨现代化河南发展现实的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精神标识。

一、文明标识的提炼与传播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路径

文化形象建构与传播,既决定民众对文化的认知方式与认同程度,也影响外部世界对其文明程度的综合印象,是文化自信的展示路径。任何文明精神标识都需要借助具象方式来呈现,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文化是共同的标识和信仰,构成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和精神归宿。一个民族的文明标识应该是根源性的,要能够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样的根本性问题。5000多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明发展中孕育成长,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象征,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重要作用。

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和“黄河文化旅游带”,着重强调了黄河流域文化旅游的独特价值。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塑造全域旅游主题形象,打造国际级黄河文化旅游带,谋划建设休闲康养基地,发展特色鲜明的全链条文创产业,壮大文旅文创市场主体,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明晰了文化强省建设的实施路径。从提炼中华文化标识的角度研究黄河文化的形象塑造与文化传播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打造国际级黄河文化旅游带的重要途径。

媒介环境演变和技术进步为黄河文化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旅形象的树立和提升,需要塑造与建构,也需要传播与展示。文旅产业经过十多年高速发展,叠加疫情对产业的冲击,正在进入存量竞争的发展阶段。河南的黄河文化传播面临着区域文旅行业竞争格局日益加剧,以及传播路径相对单一带来的现实困境。随着媒介形式和信息传播模式的演变、媒体视听技术的发展以及对传统文化和艺术理解力的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对当代人信息接收、审美认知和价值观方式进行更新迭代,总结唐宫夜宴“出圈”、考古盲盒“爆款”、太极拳申遗的成功经验,不断丰富提炼中华文明标识和文化精髓的方式方法,推动文化的传承发展与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融通起来,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黄河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物质与精神载体,要着力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为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要深入提炼黄河文化、中原文化等文化标识,总结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得以形成的重要思想基础,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二、黄河文化标识建设对河南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现实意义

以黄河文化为主线,充分发掘内容资源,构建话语体系,夯实展示载体,注重全省旅游形象提炼与塑造中的文化要素挖掘,拓展文化旅游发展的新空间。一是构建黄河文化的话语体系。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彰显根的地位,体现魂的作用,构建凸显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全面提升黄河文化的引领力。二是发掘黄河文化的内涵要素。黄河文化在我省的资源表现形式丰富多元:黄河湿地、黄河故道等自然景观资源,河洛文化、姓氏文化、汉字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二十四节气、豫剧、钧瓷烧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精神资源;洛阳“中共洛阳组”诞生地纪念馆、郑州二七纪念馆、兰考焦裕禄纪念园等红色文化遗产等。三是创新黄河故事的展示载体。河南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连通三门峡仰韶、洛阳“五都荟洛”、郑州嵩山、开封北宋东京城、安阳殷墟等大遗址公园走廊,重点打造隋唐洛阳城等50个核心展示园,推出20条黄河文化线路,更好实现文化赋能、旅游带动。

促进黄河文化标识对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倍增效应。一是做好“文化旅游+”,推动旅游与城镇化、工业化以及商贸、农业、林业、水利等融合发展。推动文化旅游在资源、功能、业态、消费等方面的全方位融合,催生新业态和增长点。二是拓展高质量发展格局。以黄河文化旅游带、郑汴洛国际文化旅游核心板块为龙头,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形成全域旅游主体框架。打造主题突出、传播广泛、社会认可度高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建立多层次、全产业链的品牌体系,塑造特色鲜明的全域旅游目的地形象。三是带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以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推动各类省级示范区提质增效。加快建设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示范城市与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加快特色线路开发、景区配套设施、商业综合体建设、旅游商品开发等。

三、提炼黄河文化标识,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建设路径

黄河文化标识的提炼既融通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遗产,也接轨现代化河南的发展现实。要把优秀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一是增强谋篇布局的前瞻性。坚持以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对黄河文化核心内涵的提炼、研究与规划,体现河南作为黄河流域之“中”,中华文明之“根”的独特位置,构建“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的黄河文化形象体系。对黄河流域河南段的自然生态、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摸底梳理,根据其功能定位和区域范围出台相应的保护举措、建设内容和开发策略。

二是夯实黄河文化形象载体。发挥河南在黄河流域承东启西的地域优势,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在系统保护中更好延续文脉,实施黄河文化遗产本体保护工程、黄河文化标识工程、古都古城风貌再现工程、非遗记录工程。聚焦郑汴洛大河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和豫晋陕、豫晋冀和豫皖苏黄河文化联动发展极,以重要节点城市带动地区城市群旅游目的地板块式发展。

三是打造黄河文化IP矩阵。将老家河南、天下黄河、华夏古都、中国功夫等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IP矩阵,成为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文化标识。推动文化与旅游、生态、健康、居住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实施差异化的区域文旅产业开发战略,推动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布局体系。推进文化传承载体建设,提升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的引领带动效应。

四是塑造黄河文化空间格局。根据黄河流域节点城市旅游流的统计分析,河南黄河流域内已经形成了等级结构、疏密程度、影响能级各不相同的旅游景区体系。黄河文化的形象塑造需与国际级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工程密切结合,建立联动发展机制,发挥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全域旅游等重大政策驱动作用,积极探索创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促进全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合理优化。加快建成国际级黄河文化旅游带。各地区实现线路互连、市场互动、合作共赢的大格局,促进黄河文化旅游带跨越式发展。

五是发挥融合传播效应。加强优质内容生产,有效利用主流媒体“讲好中国故事”。发挥新媒体在传播品牌文化、品牌形象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融合传播,形成品牌传播的扩大累加效应。依托主流媒体开设新媒体账号,打造“一体策划、集中采集、多种生成、立体传播、同频共振”的新媒体推广矩阵。重视消费生态的代际更迭,建立文化信息收集分析反馈研判机制,对文化需求做出迅速反应和准确判断。

六是紧抓创新驱动提质升级。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是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新发展格局下文化“新基建”的核心要素。2020年我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营业收入98514亿元,其中,文化创意设计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5645亿元。推动黄河文化形象建设中各要素的协同互动,提升整体效能,要提升文创产业的影响力、带动力,推动模式创新,发挥市场调剂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文化市场资源向旗舰文化企业集聚,将文化资源的潜在效能转化为文化品牌的显性优势;增强科技创新,培育新型业态,强化黄河文化形象体系建设的信息化、数据化和智慧化。

【作者:李孟舜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全域旅游视野中的黄河文化主题形象塑造研究”(22E2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