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吴丽华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奔腾的流水所到之处带来蓬勃生机的同时,也支撑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的改善、社会的发展。
截至2022年1月7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500亿立方米,按照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估算,南水北调两线两期工程通水7年多来几乎相当于为北方“调来了一条黄河”。
丰沛的南水千里奔流,汩汩而来,改变了北方地区的供水格局,同时推动复苏受水区河湖生态环境,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受益人口达1.4亿,40多座大中城市的经济发展格局因调水得到优化。
东、中线一期工程所产生的巨大效益,也让筹谋了70年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更加令人期待。
事关黄河安澜和西部发展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发是我国的基本水情。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水,对于黄河流域来说,弥足珍贵。
在不少水利人眼里,建设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之所以重要,有两点关键原因。
其一,西线工程与东线、中线工程,并与四大江河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格局,组成中国水网有机整体,可充分发挥多水源调配互济供水的综合效益,解决华北、西北地区的缺水难题。
其二,西线调水入黄河源头河道是解决黄河流域缺水的根本措施,一般来水年份是一条供水线,遇特枯水年份则是一条支撑经济社会和人类生存的生命线。
黄河属于资源性缺水河流,却以占全国2%的河川径流量养育了全国12%的人口,灌溉了全国15%的耕地,同时还承担着向流域外调水,以及一般河流所没有的携带大量泥沙入海的任务。
但与此同时,黄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缺水成为黄河流域和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
跨流域调水工程被认为是优化水资源配置、解决缺水问题的最后手段,是实现“空间均衡”的根本措施,是解决黄河资源性缺水的根本举措。
“长远看,黄河流域只能通过开源,跨区域人工调水,才能解决连续干旱年份的缺水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青海大学校长王光谦接受采访时如此表示。
在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原主席任亚平看来,少数民族聚集的西北地区由于自然地理环境限制和水资源短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滞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与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东西部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突出。
他在参加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专题调研时表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建设实施,可为西部地区有效补充生产生活战略水资源,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国家东西部、南北方区域协调发展提供重要战略支撑。”
“西线工程事关黄河的死活,事关西部地区、民族地区的安全和发展。虽然不能只靠长江来救黄河,但必须先把通道打通,必须调足够量的水!”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李原园的用词更为坦率、直接。
长期面对缺水问题的西部地区各界人士则盼望着,事关西部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国家工程早日落地。
2020年全国两会上,宁夏、陕西、青海、新疆、内蒙古五省份的多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关于加快建设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的提案》,其中提出,西部地区破除发展瓶颈必须在水资源利用上做文章,夯实发展基础必须在水环境改善上下功夫,推动建设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势在必行。
政协委员们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可以将建设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列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水利部尽快编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国家发改委批复,力争2025年前开工建设。
历经70年研究论证
西部干旱地区对南水翘首以待的同时,近年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准备工作也呈现加速推进之势。
2016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有关问题的报告》,提出下一步需对西线工程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科学研究和方案论证。
2018年5月,水利部下发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方案比选论证》任务书。
2020年,水利部按任务书全面完成工作,水利部以水规计〔2020〕282号文报国家发展改革委。这一阶段性成果,为西线工程尽早实现开工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东线、中线工程相比,西线工程无疑是南水北调工程中问题最复杂的调水线路,也被认为是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流域及西部地区水资源短缺的战略工程。
水利部及相关负责单位的公开资料显示,自1952年南水北调工程伟大构想提出并首次组织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勘查以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工作已持续了近70年。
70年来,南水北调西线前期准备团队开展了大量野外勘查、地质勘探、线路比选和建筑物设计等工作,研究的调水范围面积达115万平方千米,勘查了从海拔2000米到4400米的相关干支流河段,研究的调水方案达数百个。
整个准备工作先后经历了1952至1985年的初步研究阶段,1987至1996年的超前期研究阶段,1996至2001年的规划阶段,2001至2008年的第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阶段,2008至2018年的方案深化研究、江河连通方案研究及2018年至目前的规划方案比选论证阶段。
深度参与南水北调西线勘测研究工作的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张金良等在《南水北调西线调水方案研究》中透露,随着西线工程前期研究工作的深入,结合新形势和新时代发展要求,西线工程形成了上下线组合调水方案。
这个方案推荐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年调水规模80亿立方米,由上下两条独立的调水线路组成,其中一期工程方案从上线雅砻江、大渡河干支流调水40亿立方米入黄河干流贾曲河口,从下线大渡河双江口水库调水40亿立方米入洮河。
根据方案设计,上线线路已经过数十年勘查论证、基础工作扎实,下线的水源水库已经在建、只需修建输水隧洞,一期工程已具备开展可行性研究的条件。
超级复杂工程
南水北调西线是世纪创举工程,周期长、效益大,期间自然少不了万般波折、挑战。
经过70年的考察论证,有关西线工程的数据研究和资料储备越来越丰富,争论也从未间断。
“争议太大、工程难度太高,可能不会有下文了”……类似的声音,时有耳闻。
王光谦认为,当前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四大问题。一是工程难度大,技术上是否可行;二是工程是否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三是工程是否存在耗资巨大而效益不高;四是如何保障好移民的权益。
在他看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技术难度可以类比世纪性战略工程川藏铁路。两者都途经青藏高原的崇山峻岭,工程地质条件复杂。
众所周知,川藏铁路已于2020年11月开工建设,这意味着,同等难度的西线调水工程技术上也应可行。
至于生态环境,王光谦认为,西线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但并未达到构成破坏的程度。
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副司长李明介绍,西线工程地处川青高原,区域生物多样性丰富,分布有众多环境敏感区及珍稀保护动植物,生态环境问题敏感复杂。
从2000年起,水利部持续开展西线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论证工作,目前上报的方案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影响问题是占压(穿越)自然保护区、对调水河流生态水量影响、对珍稀保护物种影响等方面。
至于耗资巨大的问题及移民问题,张金良等在《南水北调西线调水方案研究》中的测算显示,目前推荐的一期上下线组合调水方案,上线雅砻江、大渡河干支流联合调水40亿立方米到贾曲河口,线路总长325.7千米,由9段隧洞+8座交叉建筑物组成;下线大渡河双江口水库调水40亿立方米入洮河,线路总长413.5千米。
这其中,上线水源水库淹没影响人口1.4万人;下线双江口为在建水库,移民淹没问题已解决。匡算工程静态总投资2566.73亿元,单方水投资32.08元。
张金良分析认为,西线一期工程在技术和经济等方面是可行的。我国的TBM隧道建设技术已有长足进展,高原地区深埋超长隧洞已不构成西线工程立项建设的主要制约。
此外,在他看来,调水区水资源丰沛,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0.5%~5.3%,故调水对当地生产生活用水影响很小。
王光谦认为,据相关部门预估,西线工程主体部分需要1.1万亿元(以15年计),可通过土地占补平衡来解决。
黄河中上游周边有大片沙漠和沙地,有水就容易改造成为农田,新造农田1亿亩,拿出1000万亩左右进行跨省市农田占补平衡交易,成立“西部发展基金”,每年交易70万亩用地指标(以15年计),以当前市价计,可筹集资金2.5万亿~3万亿元,完全可覆盖工程所需资金。
“让黄河成为幸福河”
当牵绊工程的大问题得到有效论证解决后,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力增强,西部地区通过西线工程从南方调水实现“戈壁荒漠变良田”的宏伟构想,越来越接近现实。
张金良认为,西线一期工程生效后,将基本解决黄河上中游地区的城镇生活和工业缺水问题,利用处理后的新增城镇退水,可增加黄河河道内生态水量约20亿立方米,还水于河,降低上中游河段水资源利用率,使上中游河流生态向高质量转化。
而西线工程整体建成后,经济和生态效益将更为可观。
作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调研的参与者,王光谦说,西线工程规划从长江上游调集约240亿立方米水到黄河上游,通过约240亿立方米“增量水”,黄河本身的“内循环”保守估计可以增加约80亿立方米水。
这近400亿立方米水中,约100亿立方米可用于解山西、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河南长远发展的水资源不足之困;约100亿立方米用于西北(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城市人口的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
更值得期待的是,调集的水中,可以将约200亿立方米水用于黄河中上游周边大片沙化旱化土地的改造和生态改善。
据测算,黄河中上游周边的大片沙漠和沙地以固定半固定为主,地势平坦,还有包括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在内的约1.4亿亩干旱荒地,按照现有沙漠治理经验,按每亩年需水100-200立方米计算,200亿立方米水足以将1亿亩沙地旱地改造为优质农田。
在他看来,每亩投入不到1万元,这些沙地,即可在平整后建立节水灌溉系统,由于沙地本身的光热条件和无污染,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均可达到上乘。
而通过农场化规模经营,沙改农田的利润是有保障的。即便以一部分改造成农地,一部分继续以自然状态存在的“嵌入式”方式利用这些沙地旱地,根据小气候改善的原理,也可在改善生态的基础上增加亿亩数量级的草地。
王光谦认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建成调水,将极大均衡我国战略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