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黄排水沟是黄河的“毛细血管”。近年来,宁夏银川市坚持“源头治理、中段提升、末端兜底”的思路,多措并举,通过实施城镇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截污纳管、清淤疏浚、人工湿地建设等工程,切实加大入黄排水沟综合整治,促进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银川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滨河截污净化湿地扩整连通工程是集黄河行洪区河滩地整治、水系连通、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项目。2018年6月至12月,银川市投资1.05亿元完成水系扩整连通工程,充分利用现有滨河大道东侧水域8652亩、陆域10246亩,通过扩整、连通南起永宁县中干沟北至贺兰县北大沟的水系,调配改造使用黄河湿地、滨河湿地公园、长河湾湿地3处,沿线补充新建中干沟、永清沟、二排沟、银新干沟、北大沟等人工表流湿地5处3706亩,疏通现有湿地排水通道,截流中干沟、永二干沟等6条主要排水沟汇入水系。2019年2月,银川市继续投资2.67亿元实施滨河水系沿线及湿地绿化工程,形成南北贯通的8个表流人工湿地,长度51.6公里、面积约1.1万亩的滨河水系,河道的连通疏浚增加了水体流程和流量,使水连起来活起来循环起来,实现了水系湿地连通联调联净。
“滨河水系扩整连通工程通过将银川以前6条主要排水沟入黄口水体截流,统一延伸至河面宽阔、黄河水位低、入流条件好的北大沟入黄口统一进入黄河,形成综合治理‘总开关’,有效提高了水资源配置能力,构建了‘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可调控’的河湖水网体系,水体互联互调,生态基流增加,实现了有限水资源最大空间内最大化流量,弥补了水系不通、水量不足等问题。”银川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第二排水沟湿地和永二干沟滨河湿地,记者看到水面上都铺设了石墨烯催化网。据介绍,可见光响应的石墨烯催化网膜经过光催化作用,吸附降解水体中的氨氮、总磷等污染物,同时通过科学种植芦苇、菖蒲、睡莲、荷花、水葱、梭鱼草等挺水、漂浮、沉水植物,形成水生植物体系1.89万亩,投放16吨鱼虾贝类等水生动物,实施火山岩格宾网、生态基等,为微生物创造栖息地,最终构建起由各类水生动物、植物、菌类、藻类等形成的一个完整湿地生态净化系统,有效恢复了黄河滩地生物多样性,提升了水体水质。
多措并举带来银川入黄水质、水资源利用和景观的巨大变化。滨河水系建设后,入黄水体通过约50公里的流动,经人工湿地内水生植物的循环净化作用及生态基、石墨烯等设施的有效处理,水质获得大幅提升。银川市水质监测报告显示,2020年至今银川市主要排水沟入黄口断面稳定达到地表水Ⅳ类及以上水质,主要污染物浓度明显下降,为黄河注入达标的“健康血液”。
在提升入黄水质的基础上,结合黄河河滩地回收整治工作,银川市改善了滨河大道沿线生态环境,借助滨河大桥独特的交通条件,以水文化为依托,使水系资源的公共属性和滨水空间的共享性得以强化,更好地向外界展示了银川市的形象和水文化,有效推动了全域旅游发展,为银川市带来更多的投资机遇。
长期以来,滨河水系湿地沿线生态环境资源与人口相互制约性强,加之水资源短缺、土壤盐渍化危害,农业生产发展受到限制。工程的实施,为灌区农业发展带来契机。一方面使土壤盐渍化得以治理,提高了灌区农业生产能力,保障了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使水资源得以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缓解银川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满足农业生产用水要求,促进灌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滨河截污净化湿地扩整连通工程的治理思路和治理成效显著,引得区内外多部门前来观摩学习、借鉴经验,今年以来,银川市已接待观摩活动20余次。
(原标题:银川:汩汩净流入黄河)
(来源:宁夏日报 记者 徐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