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质量发展
奋力书写新时代“黄河故事” 擦亮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底色
2023-10-21 11:32:16 来源:齐鲁网

大河奔涌,九曲连环。万里黄河,气象万千。近年来,山东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立足全流域大保护、大治理,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发展生态经济,推动城市协同发展,努力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新时代“黄河故事”,擦亮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底色。

筑牢生态屏障,守护黄河安澜,绘就绿水青山新画卷。

生态保护是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山东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着力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绘就出一幅黄河生态发展的新画卷。

行走在东营黄河三角洲湿地,芦苇摇曳,群鸟翔集,生机盎然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作为全球鸟类重要的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共有野生动物1632种,其中鸟类373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6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65种,被国内外专家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

“哪儿环境好,鸟儿最知道。”鸟类的选择,就是生态环境良好的最好佐证。东营以“线、带、面”修复为抓手,探索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维护黄河三角洲“河—陆—滩—海”生态系统。近三年,自然保护区生态补水量连创新高,突破4.8亿立方米,保持了湿地良好生境。原先的光板地、盐碱滩,变成了水草丰茂、生物多样性富集的大湿地。

沿着黄河三角洲湿地溯源而上,黄河大堤沿线上的防浪林、行道林、适生林交织绵延,既是天然的生态屏障,也为周边居民休闲娱乐提供了理想场所。多年间,山东大力实施黄河堤防绿化美化,树株存有量达到3500万株,绿化面积超21万亩,初步形成一条集防洪、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于一身的黄河生态绿色廊道。

来到菏泽市东明县黄河滩区,虎杖一碧千顷,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些虎杖根茎粗壮,根系庞大,可以有效抓附土壤、保持水土。东明县虎杖园建成后,可减少东明黄河滩区泥沙流失量约30%,全年可减少地表径流量25%以上,进一步改善黄河滩区生态环境,提升黄河滩区生态环境修复能力。

近年来,山东统筹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一体化推进修山、增绿、扩湿、整地,着力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尤其对泰山、沂蒙山、尼山、沂山和南四湖、东平湖、黄河三角洲等重点生态区域,组织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210多个,生态修复治理面积超过300万亩,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持续增强。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如今的黄河流域,不仅有生态之“绿”,更有发展之“绿”。

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山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抓手,持续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效,奋力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以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为主攻方向,山东滚动实施“万项技改、万企转型”,10年来累计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超过10万个,落地实施裕龙岛炼化一体化、日照精品钢铁基地等一批产业转型重大项目,推动传统产业提档升级、焕发新活力。

新兴产业聚力突破。7个集群入选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居全国首位,培育认定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5个,布局建设空天信息、磁悬浮、元宇宙、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断塑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搭建。中国科学院济南科创城、滨州渤海科创城、菏泽现代医药港等一批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在黄河流域加速崛起;聚焦“十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每年组织实施100项左右重大科技项目;强化创新主体培育,沿黄9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2000家。

未来产业重点布局。紧盯新趋势,山东正在加大对未来产业的投资布局。今年上半年,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2%左右;“四新”经济投资同比增长10.9%,占全部投资比重达到55.6%,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7.7%,高于全部投资22.2个百分点。

深挖齐鲁文化“富矿”,书写新时代黄河文化新篇章。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源泉所系、血脉所依、根魂所在。翻开黄河的历史文化地图,不难发现,中国古人类的进化、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华文明的演进都能在这里找到最初落点和关键节点。作为沿黄九省区唯一的沿海省份,山东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以保护传承沿黄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为切入点,以打造“山东手造”文化品牌为抓手,通过搭建“黄河大集”特色文化展示平台等,不断推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用心用情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

突出遗产保护,守护黄河文化根脉。在文物保护方面,实施定陶汉墓、济南明府城等一批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做好焦家遗址、铁门关遗址等考古发掘工作。推动黄河干支流线性文化遗产廊道建设,对东平湖三河六岸、济南百里黄河遗产带、入海口盐业遗址群等重点区域进行集中连片保护。加大黄河流域革命文物保护力度,对刘邓大军渡黄河指挥部旧址、羊山战役战地医院旧址等进行修缮保护。在非遗保护方面,加强对“尧的传说”“泰山传说”“祭孔大典”等涉及中华民族文明发源、文化发祥重点非遗项目的研究保护,推进龙山、曹州、泰山、邹鲁等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开展文化生态名村名镇评选,成立“黄河流域振兴传统工艺城市共同体”,促进黄河流域文化遗产保护区域合作。

逛“黄河大集”享“山东好品”,擦亮“好品山东”金字招牌。山东“秋季黄河大集”于10月11日正式启动,活动以“黄河大集庆丰收 山东好品惠大众”为主题,启动仪式现场设置了山东手造展区、爱心集市、农产品展区及非遗展演区。黄河澄泥陶印章、龙山黑陶等24个山东手造代表性非遗项目以及历城民歌、柳子戏、庄户剧团、舞狮等轮番上演,现场热闹非凡。

黄河大集,是山东今年创新推出的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名片。它在全省选取“文化味、乡土味”浓厚的传统乡村大集,以“文化先行、旅游推进、好品带货、网络传播”为内容,结合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旅活动,打造民俗新品牌。

以黄河文化体验廊道为轴,打造生态旅游新名片。山东黄河文化体验廊道是黄河文化资源富集、展现黄河文化多样性的代表区域,也是山东“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以黄河文化体验廊道为轴,山东巧妙地将沿线各市县的文旅资源串珠成链,全力塑造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新优势、新亮点。以生态旅游区创建为抓手,立足丰富的黄河生态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形成高品质黄河生态旅游产品供给,精心培育和打响黄河生态旅游品牌。

发挥黄河流域重要龙头作用,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作为黄河流域唯一的沿海省份,山东要充分发挥流域开放门户作用,实现“以海引陆、以陆促海、海陆联动”,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塑强山东半岛城市群这个黄河流域的“龙头”。

截至目前,山东港口累计开通330多条集装箱航线;累计在沿黄流域的河南郑州、陕西西安等省内外地区开通84条海铁联运班列,为黄河流域进出口企业打造稳定的出海通道;在沿黄流域重要节点城市建设35个内陆港,不断织密服务综合物流网络。

近年来,山东聚焦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包联治、产业发展共享共赢等领域,大力推动沿黄九省(区)协同合作,谋划实施一批省际合作事项。在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中,展现山东担当、贡献山东力量。

由山东牵头成立的“黄河流域跨域通办联盟”目前已经扩展全国18个省194个城市,企业群众可就近选择任意联盟单位政务服务大厅通办联盟窗口,办理政务服务事项,零跑动、零成本、零障碍、一次办好。

山东、河南、四川、陕西4省自贸试验区12个片区以及山西、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5省(自治区)15个经济功能区加入“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构建共建共享的区域协同发展格局。目前已有30个产业合作项目签约,涵盖园区合作、供应链管理、文化产业、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业等领域。

山东与沿黄各省(区)一道推动产业协作。烟台经开区与河南濮阳经开区、东营经开区与甘肃兰州经开区分别签订合作协议;滨州支持鸿安、亿利源等骨干企业先后入驻内蒙古科右中旗,促进肉牛全产业链合作;黄三角农高区与杨凌农高区深化合作,协同攻关盐碱地绿色开发等关键技术等。

接下来,山东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丰富内涵、时代价值,把新时代“黄河故事”讲得动人、讲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