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陕西
「我在黄河岸边走」为了曾经的那片海
2021-09-06 09:00:17 来源:陕西新闻网

岱海周围目之所及满眼绿色。付瑞新 摄

秋天的雨,就像一把钥匙,带着清凉和温柔,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这雨来得太及时了,再过20多天,玉米、黄豆就能陆续收割了。这场盼了多天的透雨在关键时候还是等来了……”手捧着清冽的雨水,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岱海镇苏义村村民张根换的眼神中透着光。

秋雨,对于山旱区来讲是丰收的前兆,会给成熟的庄稼最后一次浇灌,让庄稼生长得颗粒饱满。

2016年,镇里干部入户宣传岱海流域保护政策,动员张根换拆除机电井设施。一开始他想不通,后来自己主动拔水泵、盖井口、拆井房,积极配合,和周边村民又过起“靠天吃饭”的日子。这一切,都是源于对岱海的情怀和关切。

今年70岁的张根换仍然忘不了小时候的情景:“从记事起,一出家门就往‘海’边跑,夏天一眼见底的湖水,冬天一面偌大的‘镜子’,总会给村庄增添几分灵气。哪个在这里长大的娃娃不会游泳、不会滑冰?尤其到了冬捕季节,更是红火。”张根换描述起当年的场景,总是满脸自豪。

眼瞅着岱海越来越远,张根换心里说不出的着急。“前几年水位下降得厉害,岱海越来越小。好在这几年治理力度大,效果还挺明显。不过,要想恢复到以前的模样,估计难了。我这有生之年还能不能看到?”每当说起岱海的事,张根换总要试探着问问身边的同龄人。今年73岁的邸奎老人便接过话茬,“中央和地方治理的决心这么大,肯定能等到那一天!”

张根换家有15亩耕地,水地改成旱地后,现在只留下3亩自己种,其余12亩全部流转,政府每年按每亩500元给予补贴。从2016年开始,凉城县投入4亿元把岱海周边的26万亩耕地全部“水改旱”,耗水的玉米、甜菜让位于节水的谷子、黄豆等作物,环岱海湖的1000眼机电井也全部关停。

秋雨洗刷过的天空,像大海一样湛蓝碧透。

有着“塞外天池”美誉的岱海位于黄河流域中游地区。从2016年开始,乌兰察布市、凉城县两级党委、政府把岱海水生态综合治理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实施了“一封一育一禁止,两减两补两修复”“两改四控三处理”18项措施。其中,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就是“四控”的主抓手。截至今年6月底,湖面面积达到49.3平方公里。

“20年前,为了让庄稼有更好的收成,各村一阵风似地打机井,地头上有个能出水的机井,这片地就成了水浇地,在庄户人眼里是最幸福的事了。如今岱海变小了,灌溉大量使用地下水是个重要原因。政府号召不用水浇地了,大家都理解。这样短期收益是没了,可从长远看,一方面对保护岱海有利,另一方面发展有机旱作农业也是一条出路。”张根换说。

“2020年县里引进龙头企业,利用集中连片的旱地发展有机旱作农业,首批建设5万亩示范区,以有机旱作方式种植谷子、小麦、藜麦、黍子等作物,待3年转换期满通过有机认证,每亩预计可收入约2000元。这样既能缓解农业与岱海争水的矛盾,又能带动种植业升级、农民增收。”凉城县副县长贾小平说。

随着这些年岱海水生态综合治理的不断推进,当地算大账、算长远账,保持着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不断在治理中完善思路,在完善思路中推进治理。

目前,当地实施的“一封一育一禁止,两减两补两修复”已经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77公里长的网围栏守护着湿地,湿地内退耕还湿4.4万亩,这里全年禁牧、禁养、禁垦、禁伐。

据监测,2015年前10年,岱海年均缩减2.69平方公里,共缩减26.9平方公里,年均减幅3.8%;治理后,2016年后5年,年均缩减1.3平方公里,共缩减6.5平方公里,年均减幅2.4%,较2015年前10年减幅下降了1.4个百分点。

面对岱海的现实情况,凉城县提出的“两补”措施,就是通过河道疏浚和生态工程为岱海“补水”。目前已经完成岱海流域22条河道的疏浚治理,有效阻止了岱海湖水位的快速下降。而岱海生态应急补水工程预计2022年6月竣工后开始补水,这是岱海水生态综合治理“内治外引”重要措施之一,是从黄河干流托克托县蒲滩拐取水口引水,途经和林格尔县向岱海补水。预计2030年左右,岱海面积将达到70平方公里。

随着治理的深入推进,又一大难题出现了。近年来,岱海里的生物存活率一直很低。原因显而易见,那就是水质恶化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

李平作为凉城县挂职副县长,近一年来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监测水质。“我几乎每月都要采集水样,然后通过实验进行比对。从目前看,虽然每次的监测数据都在往好的方向改善,但是不做源头水质和淤泥处理,鱼类存活依然是个问题。为了彻底搞清楚,我想继续做大量实验来验证,包括淤泥成分分析、重金属元素的聚合形式、水中菌群存在形式等系列研究。根据结果,再调整养殖实验方案。”李平认真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