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
四川松潘:九曲黄河“惊鸿一瞥” 风光无限筑生态屏障
2023-12-12 21:24:30 来源:央广网

编者按: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近年来,黄河流域九省区胸怀“国之大者”,践行“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使命与担当,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书写中华民族黄河治理史上的崭新篇章。央广网黄河流域九地频道记者从三江源出发,自西向东,沿着母亲河的足迹,走进大河两岸深处,带您一起领略新时代黄河流域的发展之美、人文之美和生态之美。

央广网松潘11月19日消息 古老的黄河源于青海,流经四川。百转千回中,在阿坝大地上留下诗意的“一湾”,如母亲伸出臂膀,将沿岸几县一揽入怀,润泽万物。

松潘是被自然造化所偏爱的地方。长江黄河、人间瑶池、巍峨雪山、广袤草原……无数风光在此汇聚,造就了独属于松潘的风华绝代。

驱车从成都出发,一路向北,大约6小时车程,记者一行抵达了松潘,寻找这座小城与黄河的故事。

母亲河在松潘县境内蜿蜒流淌(央广网发 松潘县融媒中心供图)

积木成林,“退畜还湿” 倾心守护黄河安澜

初冬的高原,最低气温已达到零摄氏度。淅淅沥沥的小雨使松潘县毛儿盖镇草原村未铺装的牧道更加湿滑难行,短短几公里路程,花了半个多小时才到达此行目的地——美特托河畔。

美特托河是黄河上游的二级支流,道路崎岖,村民们却每天都要骑马、骑摩托或开车,轮流到河畔查看高山柳、云杉的生长情况,罗让就是其中的一员。

“以前的路不好走,要花很多时间,但现在好了,我们有了不用走路的法子。”罗让一脸神秘地告诉记者。近年来,40多岁的罗让学会了操作无人机,足不出户就可以检查植被情况,而像他这样能“耍”无人机的牧民,全镇已有20余人。

站在河边放眼望去,只见河道旁用铁丝网拉开了一道道“防护墙”,里面高山柳紫褐色的枝条随风摇曳,为冬日的高原增添了一抹灵动。

“今年6月,我们村种了8000多株高山柳,生长状态一直都特别良好。”罗让说道。早在2015年,毛儿盖镇草原村三组的37位村民就开始在美特托河、鄂隆河附近种植云杉和高山柳。这支由当地村民组成的巡护小队,每天都要前来查看种植的苗木是否发芽、生态防护栏是否被破坏,如果发现树苗死亡,还要及时补种。

毛儿盖镇牧民们在种植云杉及高山柳(央广网发 松潘县融媒中心供图)

在数年如一日风雨无阻的悉心照料下,美特托河畔早已植被繁茂,生机盎然。在这海拔近4000米的高原之上,一片片云杉与高山柳犹如沉默的守护者,牢牢扎根在这片土地,草原村“种得好更要护得好”的目标正一步步照进现实。

作为松潘县唯一的纯牧区,草原村草畜不平衡问题一直是生态保护面临的最大难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草畜矛盾,草原村与相邻的川主寺镇牧场村结对共建,区域内草场等资源共治共享。

除此之外,草原村还依托自身优势,建设航空生态牧场。通过北斗基站、地理信息系统,利用牧牛项圈、智慧拱门、放牧无人机等终端设备,开发集三维数字地图、数据采集、数据通信、养殖管理以及商城销售为一体的智能系统。

“当了一辈子牧民,没想到还能坐在家里放牦牛,以前翻山越岭几个小时的路程,现在无人机一飞,几分钟就能看到牦牛的情况了。”罗让一边说,一边操作无人机向记者演示。

这套“远程放牧”智能系统能对牧场300余头牦牛实现24小时监控追溯,并运用大数据分析牦牛生命体征,生成“生态健康肉牛报告”,形成可追溯的生态牦牛肉。生态牧场通过提高牦牛肉质量和价格,增加农牧民收入,实现“减畜不减收”。

目前,在毛儿盖镇阿俄村、克藏村,总投资700万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也已完工,通过提高地表植被覆盖、固持水土等林草措施和封禁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法,项目区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立冬后,这座高原上的小村庄更加静谧。温柔的母亲河静静流淌,慷慨地滋养着这片土地,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一河安澜。

多措治沙,生态向好 高原湿地焕新颜

“5月的高原天气晴好,落日余晖下,蜿蜒的河面泛着粼粼光泽。朦胧的光影中,一群黑颈鹤结伴而来,悠闲地在河边漫步,似闯入仙境的精灵……”回想起半年前看到黑颈鹤的场景,松潘县林草局的工作人员敏明依旧难掩内心的激动。

5月22日,敏明在尕力台湿地例行巡护时,发现了6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黑颈鹤,这是松潘县境内首次发现黑颈鹤“落户”。

“黑颈鹤喜欢选择洁净开阔的湿地作为栖息地,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它们能选择这里作为‘补给站’,说明我们湿地的环境越来越好了!”敏明自豪地说道。

近年来,松潘县通过生态修复治理、湿地保护、科普宣教等措施,使湿地生态环境不断向好,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为鸟类栖息繁衍以及迁徙途中停留创造了条件。今年8月,为了能给游客提供观景视野,并减少对草地的踩踏,尕力台的观测塔建设完工,水源涵养区建设、生态护堤、河岸缓冲带建设等项目也在持续进行。

黑颈鹤在松潘尕力台湿地漫步觅食(央广网发 敏明摄)

“别看现在山坡的植被一片枯黄,夏天的时候可好看了,像绿色的‘海浪’,许多游客专门来这里打卡拍照呢。”草原工作站工作人员李光耀指着不远处的山坡,兴致勃勃地介绍道。

走近山坡仔细观察,只见一片片无纺布上都覆盖着草皮,春日里撒上草籽,一段生长期后,草的覆盖率就能达到90%以上,等草生长至20厘米左右时就可以进入维护阶段。山风吹过,成熟的草籽落在土地上,加上多年生的草根,就可以再次发芽,周而复始,实现长久化治理。再加上围栏防护,云杉和高山柳穿插,呈品字型栽种,多措并举,综合治理,就能彻底达到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效果。

“我觉得自己就像大自然的美容师,当我看到曾经荒凉的小山坡变成人见人爱的打卡点,心里的满足感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项目施工负责人王海存弯腰抚摸着已长至膝盖的山草,眼里满是喜悦的光芒。

川主寺镇治理后的山坡绿草成茵(央广网发 松潘县融媒中心供图)

从松潘县川主寺镇一路往上,便来到了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2019年12月,该湿地公园正式被国家林草局批准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我经常能看到很多小动物,还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植物,监测和救助这些野生动植物就是我的主要工作。”管护员郎尕雄培迎着风,刚刚结束了上午的巡护。2018年,他与其他159名村民一起,正式成为这片湿地公园的管护员,日日守护着这片生物赖以生存的乐园。

在湿地公园建设前,这片区域的核心区有当地25户牧民长期在此放牧,并修建棚圈3000余平方米,过度放牧现象十分严重。

“为了说服牧民们拆除这些牛圈,我们做了很多宣传工作,同时发动村寨力量,将他们的牦牛分散到湿地公园外的其他草场上养殖,并修建暖棚25个,终于在2019年完成,实现了退牧还湿。”松潘县林草局湿地办工作人员董莉介绍道。

随着松潘县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的大力开展,保护环境的理念在高原上传播,也在牧民们的心中生了根。为了共同开展湿地公园保护建设,松潘县与当地牧民们签订了共建共管协议和使用集体用地生态补偿协议,优先聘请农牧群众担任湿地管护员。

“我很喜欢巡护员的工作,不但又多了一份收入,重要的是能为家乡的生态保护做点事情,这让我感到很自豪。”因常年在户外工作,高原上的风和阳光让郎尕雄的皮肤变得黝黑粗糙,但他的笑容却格外灿烂,质朴的话语里饱含着他们对脚下这片土地温暖的爱。

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风光秀美(央广网发 泽让闼 摄)

在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生物多样性持续增加。据统计,目前共有植物58科145属273种,常见野生脊椎动物55科152种,还有一定数量的珍稀、濒危物种分布。随着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数字化监控系统的建立,通过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系统,可以为湿地公园提供全天时、全天候、不间断的科学化、系统化、可视化的综合远程视频监控功能,使指挥、查询、监测等管理工作实现网络化。

守护黄河、守护生态、守护家园。像郎尕雄一样默默付出的人还有很多,他们用脚踏实地的行动,筑起了牢固的“生态保护墙”,也是黄河边、高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风光汇聚,点“绿”成金 百姓吃上“旅游饭”

松潘古城,沉淀了千年文明。地处川、甘、青三省交界处和四川省西部旅游黄金路线的中心位置,也是国家级文物古城、省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自然保护区。

城内悠长的街道两旁,阁楼木廊筑列有序,漫步在古朴的青石路上,耳畔犹闻茶马互市的热闹,回古溯今,品味历史与现代的奇妙碰撞。

夜晚的松潘古城亮起盏盏灯火(央广网记者 昌思荣 摄)

“以前只是到黄龙景区游玩,现在还能在松潘古城买点特产小吃、吃点回民美食、住一住藏羌民宿,到了晚上围着篝火跳锅庄吃烧烤,是一个绝佳的‘中转站’。”自驾前往松潘的游客陈先生说道。

独特地理位置构成了松潘县得天独厚的生态美景和独一无二的生态资源。绚丽奇异的人间瑶池黄龙;集海子、瀑布、温泉、花海于一体的牟尼沟;承载着诗与远方的岷江源;“动物活化石”大熊猫、“植物活化石”珙桐等珍稀动植物资源等,造就成一幅灵动醉人的自然图景。近年来,松潘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文化底蕴、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逐步实现从观光旅游向休闲体验旅游转变。松潘古城就是体现“松潘表达”的小小缩影。

“人间瑶池”黄龙绮丽多姿,宛如仙境(央广网发 姜跃斌 摄)

“松潘是去黄龙、九寨的必经之路,有人就有客嘛,所以店里的生意一直都不错,养活我们一家四口完全没问题。”刘云敏一边准备着烧烤的牦牛肉,一边说道。她与丈夫在古城内共同经营着一家小店,对于现在的生活,一家人都感到十分满意。

进安镇顺江社区以前是松潘县的一个小村庄,村民们大多靠种地为生。自从退耕还林后,依靠松潘的重要交通位置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近90%的居民都守着家乡的青山绿水,从事起旅游业。

“我们松潘的旅游资源好,生态环境也好,发展旅游业就很轻松,村民们的腰包也越来越鼓了!”松潘县进安镇顺江社区支部书记、社区主任陈建刚喜滋滋地说道。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除了顺江社区,松潘县多地老百姓们也都找准自身优势,在家门口办起了民宿,发展起了乡村旅游,吃上了“旅游饭”。一年四季,松潘住满了来自各地的游客,为这座远离城市喧嚣的小城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青藏高原到渤海之滨,九曲黄河幻化成千万种模样奔流向前。松潘县作为黄河流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2021年以来共完成人工种草生态修复2.2万亩,中度沙化治理0.6万亩,并对全县9.33万亩湿地进行管护,实现湿地还湿0.5万亩。对于松潘而言,生态既是资本,也是长足发展的底气。山高水阔,这座小城守护黄河的故事仍在继续。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宫歆慧

策划:陶玉德

统筹:胡苗苗

记者:昌思荣 王颖 逯文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