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
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四川如何持续发力?
2023-08-20 19:01:17 来源:四川日报

  主持人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付真卿 田珊 王培哲 刘佳 张敏

  圆桌嘉宾

  杨晓明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城乡建设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分党组书记、副主任委员

  雷毅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王平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冉江洪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四川省动物学会理事长

  赵廷延 广元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

  从去年的宜宾三江口,到今年的广元翠云廊,连续两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视察时谈及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搭建好制度框架,抓好制度执行,同时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巩固发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如何完善制度建设?如何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好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四川未来如何持续发力?8月14日,四川日报全媒体邀请省地相关单位负责人及专家学者,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讨论。

  谈认识

  扛起“上游责任” 展现“上游担当” 四川交出美丽新答卷

  记者:如何看待四川在全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定位?

  杨晓明: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的深切厚望和殷殷嘱托,深刻阐明了四川在全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为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四川的时代重任,进一步从全国大局把握自身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使命,始终着眼全局、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把握“省之要事”,以最坚决的行动把总书记的厚望嘱托转化为强国复兴的担当贡献。

  雷毅:四川是长江黄河上游人口大省、经济大省。我省境内流域面积约占长江流域面积的1/4,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1368条,湖泊1000多个,被誉为“千河之省”,是长江全流域中干流长度、界河长度、流域面积第一的省份。同时,四川还被誉为“生物多样性宝库”,是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深情牵挂四川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我们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担当起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历史使命,高度重视四川独特生态地位,在减污、降碳、扩绿、增长上持续发力,进一步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努力绘就巴山绿、蜀水清、天府蓝的美丽画卷。

  王平:从林草资源体量上看,我省林地面积3.81亿亩,居全国第一位。此外,四川物种多样性极为丰富,仅脊椎动物种类就占全国总数的45%以上。从四川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到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都体现出四川在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重要位置。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我省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记者:近年来,四川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杨晓明:近年来,四川先后以共同立法、协同立法等形式,制定出台了涉及沱江、赤水河、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条例、办法,不断织密织牢生态环境保护法治网。开展涉水、大气、土壤、固废等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坚持问题导向、发扬斗争精神、加强工作督导,巩固提升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持续深入推进省级生态环保督察,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决守牢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刚性底线。持续开展“四川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以法治力量护航长江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切实筑牢和优化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作出四川贡献。

  雷毅: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明确,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鲜明导向。一是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4.8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0.59%,涵盖全省生态功能极重要区、生态脆弱区和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关键区域。二是加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截至2022年底,全省累计建成3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区、县)和8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其中,2022年12个市(区、县)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数量居全国第一。三是严格自然保护地监管,相关部门协作科学调整自然保护地,组织开展“绿盾”行动,不断推动生态环境问题核实整改。

  王平: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全省林草系统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扛起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的政治责任,在生态保护、生态安全、生态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生态保护措施更加有力。林长制责任体系全面落地,同时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展顺利。二是生态安全基底更加牢固。全省林木覆盖率达51.84%,森林覆盖率达35.72%,森林蓄积量达18.95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2.57%;湿地保护和荒漠化治理成效显著,认定国际重要湿地3处,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32个、湿地公园55个;全省荒漠化面积较上个监测周期减少47.17万公顷,减幅达23.59%。三是生态发展不断加快。竹、油茶等产业加快发展;建设“天府森林粮库”,力争到2030年,盘活林地1亿亩、生产“林粮”2000万吨、实现产值3000亿元。

  抓落实

  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记者:近年来,四川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方面有哪些成效、经验?

  杨晓明:生态环境问题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跨区域、跨流域生态环境协同立法机制,加强与相邻兄弟省(区、市)的沟通联动,积极开展生态环保领域跨区域、跨流域协同立法,适时组织、联合开展执法检查,形成生态环保共管共治共享的良性格局。比如,针对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在赤水河流域保护中资源禀赋、发展需求、功能定位、产业布局、保护方式和执法标准等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三省同步实施“共同决定+条例”,使流域层面的整体治理效能最大化。“四川条例”+“重庆决定”的协同立法模式,也为川渝共治共建共管嘉陵江提供了保证。我们还与陕西、甘肃一起开展协同立法,为强化大熊猫野生种群及其栖息地保护,协同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助力。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强法治供给,优化法治保障。

  雷毅: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安排部署,四川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部署,统筹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落地落实,在生态修复、环境监测、环境监管、环境责任等领域建章立制,先后出台30余个改革方案和50余部地方法规、政策、规划,全省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基本建立。以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为例,2017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按照“部门管理、分级建设、全省覆盖”的建设模式,围绕水、气、土、生态、污染源等要素,建成监测点位2.8万余个,构建起“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了市县城市、主要干支流监测点位全覆盖。今年入夏以来,我省开展夏季大气环境质量攻坚行动,“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建设初见成效,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提供了坚强的数据支持,尤其是在精准预测大气环境质量和精准溯源等方面积累了重要经验。

  王平:全面推行林长制是党中央、国务院就加强林草资源保护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四川积极探索,不断完善,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组织体系全面建立,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林长制制度体系逐步完善,为全省林长制顺利运行提供基本制度支撑;三是林长制考核激励有序推进——修订完善我省林长制考核办法并组织完成年度考核,考核结果纳入省政府对市(州)政务目标考评内容。下一步,我们将围绕保护发展我省林草资源目标任务,创新完善林长制各项配套制度,以及林长制督查、“三单一函”、部门协作等机制,不断优化基层网格化管理体系,推动乡镇林长办实体化运行。我们还将研究制定省级林长制激励政策,指导各地出台激励措施;协调争取将林长制纳入各级党校干部培训内容,进一步加强宣传。

  冉江洪:四川一直重视生态环保领域法规制度建设。比如,为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先后出台了《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办法》《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条例》。出台《四川省重要湿地认定办法》,对进一步规范湿地管理和提升湿地保护成效提供支撑。当然,在执行层面,四川仍面临一些问题。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工作,涉及不同部门和各个层面,需要各方通力协作、共同努力。此外,相关基层保护管理机构在设施和人员方面还存在不足,能力建设方面还需要提升。

  赵廷延:近年来,广元加强翠云廊古蜀道等重点区域古树群保护,实行“古树名木行政首长离任交接”制度。修订、出台多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地方法规,如《广元市白龙湖亭子湖保护条例》《广元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等。广元还创新实施环评审批“五办”制度、生态环境“四步”执法、信访处置“三见面一到场”等机制。下一步,广元将继续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

  记者:生态文明建设还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方面四川需要如何持续发力?

  冉江洪:省内各科普教育基地,如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四川大学自然博物馆等,都是很好的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载体。同时,一些民间团体也在以多种形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宣传,也将助力公众提升生态文明意识。下一步,我省应继续加强相关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此外,还应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进一步助力提升全民生态环保意识。

  赵廷延:广元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生态环保宣传工作,在六五环境日、全国低碳日等重要节点均会组织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建成全省首个生态环保体验馆,常态化开展环保宣讲进校园等活动。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生态环保事业,组建环保志愿者队伍,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大力推行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活动。实施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引导公众参与相关监督工作。下一步,广元还将不断创新宣传形式,以人民群众更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生态文明理念,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充分发挥环保组织功能,营造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