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
四川加快谱写美丽中国新篇章 胸怀“国之大者”,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2021-07-29 16:16:06 来源:待添加
  泥巴沱森林公园堪称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的“绿肺”。7月6日下午,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在这里调研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情况,他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长期任务,要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不断取得可知可感的新成效。”
  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川“要把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位置”的殷殷嘱托,始终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抓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胸怀“国之大者”,推动长江黄河流域四川段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
  夏至时节,康巴高原万物繁茂、生机盎然。彭清华驱车1800余公里,翻越崇山峻岭和茫茫草原,来到甘孜州雅江县两河口水电站、稻城亚丁自然保护区,调研水电资源开发、小水电清理整治、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等工作。他指出,川西高原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高原生态安全责任重大,“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抓好高原生态环境保护。”
  为推动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彭清华曾前往阿坝州若尔盖县、红原县调研,现场察看指导生态修复治理工作,实地了解中央和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水源涵养地保护、生态旅游发展等情况。他强调,阿坝州地处长江黄河上游,同样担负着保护“中华水塔”的重任,要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作为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建设核心区,四川省96.6%的水系属于长江水系,地表水资源占长江水系径流的1/3,流域面积接近长江经济带总面积的1/4。
  保护好长江黄河上游生态环境,被四川省委省政府摆在压倒性位置。四川先后成立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制定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规划和实施方案,统筹“三水共治”,出台生态保护、资源环境、产业发展等专项政策措施。
  2018年,四川省提出加快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明确把甘孜州、阿坝州确立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全面强化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今年6月21日-24日,彭清华现场调研甘孜州时,再次明确要求,推动长江黄河流域四川段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
  浩浩长江由川入渝,川渝两地是休戚与共的生态共同体。近年来,四川省联动重庆市统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探索协同立法,并联合开展执法检查,加快推进区域生态廊道建设,建立大气、水、危险废物转移等合作机制。此外,四川还主动联动其他周边省份,建立环境风险防控工作机制,努力形成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生态环境联防联控的局面。
  数据体现成效。2020年,四川水环境质量创近年来最好水平,在全面完成国家下达“消劣”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Ⅴ类水质断面全面清零,岷江流域首次实现国考断面全面达标。
  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坚决杜绝弄虚作假,全面真实反映工作成效
  水墨丹青画,醉美泸沽湖。泸沽湖横跨川滇两地,享誉中外。
  4月21日-23日,四川省生态环境厅派出的暗访暗查人员在凉山州泸沽湖发现,当地存在侵占湖域岸线、周边村庄生活污水直排、面源污染严重等五大问题。现场调查6天之后,彭清华就作出批示:“要把保护泸沽湖生态环境提上重要日程,主动发现问题,落实责任,加大整改力度。”
  5月26日,针对泸沽湖专项整治,彭清华再次批示,强调“要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落实整改责任、加大整改力度”。
  针对同一问题,省委书记一个月内两次批示,泸沽湖专项整改迅速掀起。
  截至7月5日,凉山州已全面核查39.5公里湖岸线情况,完成侵占岸线停车场拆除工作,恢复湖岸线5.8公里,拆除私挖乱建鱼塘1.8万平方米,复绿面积2.16万平方米。同时,启动6个污水管网工程,已建成污水管道3万米。
  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最是关切。针对群众关心关注的突出环境问题和突发环境问题,彭清华多次批示。如1月21日针对“嘉陵江入川断面铊超标”和6月针对环保整改措施完成情况等,彭清华均作出批示、提出明确要求。
  “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年接着一年干。”6月29日,在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上,彭清华强调,要始终坚持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突破口,围绕第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反馈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各类关联性、衍生性问题,按时序进度和质量要求推进整改,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杜绝弄虚作假。
  截至6月底,第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意见涉及的155项整改问题已完成146项,移交的12735个各类生态环境问题,已整改完成12678个,整改完成率99.6%。
  推进全面绿色发展转型,实现环境质量由“量变”到“质变”
  “雅安自然资源富集、生态环境优美,发展绿色生态经济优势明显。”2020年12月,彭清华在调研雅安市荥经县烧制砂器、精深加工花椒油等特色产品时,明确指出“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
  近年来,四川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淘汰落后过剩产能,通过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加快构建“5+1”现代工业体系、“10+3”现代农业体系、“4+6”现代服务业体系。
  全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加快建设国家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扎实抓好气化全川、电能替代、清洁替代。“十三五”期间全省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7.4%。
  “四川作为清洁能源大省,碳排放总量稳定在2.8亿吨左右,是全国人均排放量最低的省份之一,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依然艰巨。”彭清华强调,四川要把握住“十四五”这个关键期,紧扣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在今年6月全省生态环保工作会议上,彭清华指出,四川要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把碳达峰碳中和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空间规划、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高质量编制四川碳达峰碳中和指导性文件和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实施方案。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是做好降碳这篇文章。”彭清华要求,各地要坚持实事求是,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科学把握节奏,既不盲目抢跑,也不观望迟疑。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建立绿色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立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建立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生态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四川将始终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让巴蜀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加快谱写美丽中国的四川篇章。
  中国环境报记者 王小玲 通讯员 张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