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
黄河在四川的“美丽回眸” 孕育灿烂民族文化
2021-04-07 11:10:26 来源:新华网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人李白笔下奔腾赴海的壮丽黄河,在上游四川却拐出了沉静婉转的节奏——从巴颜喀拉山的涓涓细流汇聚成浩荡之势,由甘肃自西向东涌入四川,激荡的大河在若尔盖草原平缓舒展的河道蜿蜒回转,在无边草原上勾勒出黄河九曲第一湾。

四川省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补给地和国家重要湿地生态功能区,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境内黄河干流河道长174公里,涉及阿坝州阿坝县、红原县、若尔盖县、松潘县和甘孜州的石渠县5个县,流域面积为1.87万平方公里。虽然四川境内流域面积只占黄河全流域的2.4%,但黄河干流枯水期40%的水量、丰水期26%的水量来自四川。同时,正是这2.4%的“美丽回眸”,为四川带来了壮丽的自然风光,也为当地孕育出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四川阿坝州若尔盖县拥有世界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泽湿地公园,被中外专家称为“中国西部高原之肾”,源源不断的河水,润泽着黄河中下游包括河南在内的沿线地区的农业和工业生产、居民和生态用水。

生态保护是若尔盖的重中之重。然而,若尔盖又是阿坝州重要的牦牛和藏系绵羊养殖地,6827万亩天然草地资源为发展草原畜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段时期以来,超载过量放牧,导致湿地和草地退化沙化,水土流失严重。

统计显示,四川境内黄河流域面积只占全流域的2.4%。但是,黄河干流枯水期40%的水量、丰水期26%的水量来自四川。如何保护黄河流域这关键的“2.4%”,对四川来讲至关重要。

据了解,2011年—2015年,四川林业部门每年在黄河生态带的阿坝州阿坝县、红原县、若尔盖县、松潘县草原地区和甘孜州石渠县5县的环境恶劣、退化严重、不宜放牧以及位于大江大河水源涵养区的草原实行禁牧封育,禁牧区以外的草原实施草畜平衡管理。

为进一步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2019年四川省明确了17项修复保护黄河生态环境重点任务。2020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四川将强化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建设,加强黄河流域及川西北高原湿地草原生态保护。

“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和土壤侵蚀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输入黄河的泥沙量明显减少。”四川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省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已得到有效遏制。

草原质量的提高使保护区的水资源质量得到改善,整个湿地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健康,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黄河在四川“美丽回眸”,孕育灿烂的民族文化

黄河在四川的“美丽回眸”不仅带来了壮丽的自然风光,也为当地孕育出了灿烂的文化。以安多文化为传承的多民族文化在此相互依存,共同创造,多元文化异彩纷呈:安多藏戏美轮美奂,唐卡壁画精妙绝伦,赛马节精彩热烈……千百年来,黄河在这片土地上浇灌出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之花。

黄河九曲边的白河社区手工合作社的手工艺品吉祥娃娃不久前作为“网红”火出了圈。这些“娃娃”个头娇小,身穿安多特色服装,衣服、饰品由社员一针一线缝制而成。

“我没受过多少学校教育,以前在牧场上放牧,自从社区创办这个合作社后,我一边带孩子上学,一边在合作社学艺。希望手工社能够继续办下去并将手艺传给下一代。”唐克镇白河村村民万玛说。曾经只能待在远山牧场的牧民在手工社得到了成就感,她们也成就了手工社还有黄河草原古老文化的传承。

“吉祥娃娃”凭借精湛的工艺、特有的藏元素走向了国内外市场,成为重要的旅游文化产品。

花湖苍茫,水天相连,成群结队的水鸟在湖中嬉戏,黑颈鹤在湖畔悠然徜徉。2020年10月,若尔盖草原迎来旅游的“黄金季”,大大小小的浅水和一望无际的草地把高原装扮得分外美丽,观景台上人头攒动、游客如织。

经过年复一年的不懈努力,若尔盖大草原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中国最美高寒湿地草原、川西北高原绿洲、“地球之肾”等诸多美誉接踵而至,传统畜牧业大县已然转型为“全域旅游”大县。

近年来,当地还以发展全域旅游为主线,依托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草原旅游,引导牧民群众外出务工,或变为草原旅游从业者。出台文化旅游奖补办法,对促进旅游发展农(牧)家乐、旅游能人予以奖励补助。这些举措为当地牧民群众转型发展旅游提供了机会和门路。随着旅游产业加快崛起,“全域旅游”的成长故事正在若尔盖大草原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