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中俯瞰,地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的扎陵湖一碧万顷,景色秀美。微风袭来,湖面涟漪四起,不时有斑头雁、赤麻鸭等野生鸟类掠过。这里,是更登坚措从小生活的地方。
更登坚措是玛多县扎陵湖乡的一名牧民,他家里世代都以放牧为生。当地实施“以草定畜”政策,更登坚措家的牛羊全都以入股的方式由村里的合作社统一饲养。他说,“我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天天出去放羊,年底坐等分红就行。”
自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开始以来,更登坚措和许多牧民一样,放下牧鞭,成了一名生态管护员。如今,他每天的主要工作是捡拾垃圾、巡护湖泊和草原、保护野生动物。
图为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内的鄂陵湖(2021年5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占轶 摄
现在,更登坚措每个月不仅有固定工资,家里还有草原奖补、合作社分红等收入。“作为一名生态管护员,我能用自己的力量让家园变得越来越美,很有成就感!”
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管委会专职副书记甘学斌介绍,黄河源园区全面落实生态管护“一户一岗”政策,让越来越多的牧民逐步转变为生态管护者。
近年来,黄河源园区统筹实施了总投资11.69亿元的生态保护基础设施、退牧还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项目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生态治理成效显著。如今,扎陵湖、鄂陵湖湖泊面积不断增大,生物多样性持续丰富,黄河源千湖奇观再现。
发源于祁连山东麓的大通河,是黄河重要的二级支流。2017年,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境内的大通河流域被纳入祁连山青海片区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
为实现防洪灌溉、生态修复和水质提升的综合目标,大通河生态修复项目采用石笼护岸与缓坡植树的方式进行修复。如此既节省投资,又实现生态化修复,实现“水—堤—岸”的生态系统连通。
这是治理后的大通河流域(门源段)(2022年6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占轶 摄
“流域生态治理中,我们将水质流量变化、绿化面积等主要生态指标作为项目评估验收的重点。”门源回族自治县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办主任贺七十三说。
有“中华水塔”之称的青海,近年来持续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黄河等主要河流水质持续改善。6月2日发布的《2022年青海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青海省境内黄河干流流域水质达到Ⅱ类,水质状况为优。
“青海作为黄河上游,生态地位极为重要。我们将切实扛起源头责任,加大黄河生态修复与保护力度,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甘学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