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黄河“几字弯”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自西向东排列着10条黄河一级支流,被称为“十大孔兑”(孔兑,蒙古语,意为山洪沟)。“十大孔兑”主体位于达拉特旗,犹如十支利箭,由南向北穿透丘陵、沙漠、平原,直通入黄。这片总面积超过1万平方千米的区域,曾年均向黄河输送泥沙达2711万吨,超过全流域入黄泥沙总量的十分之一,是名副其实的黄河“泥龙头”。
西柳沟是“十大孔兑”里山洪灾害最严重的一条河流。水文数据显示,过去的60多年间,“十大孔兑”携带的泥沙曾8次堵塞黄河。其中,1998年发生在西柳沟的“7·12”洪水入黄后形成一座淤积量近1亿立方米的巨型沙坝,不仅堵塞了黄河河道,还将河对岸的包钢3个取水口掩埋,致使企业一度停产。
图为2024年10月11日拍摄的西柳沟入黄口(无人机照片)。经过治理,这里呈现出平整开阔、岸线分明、清波荡漾的生态美景。新华社记者 恩浩 摄
达拉特旗昭君镇二狗湾村坐落在西柳沟下游冲积平原。村党支部书记刘虎介绍,几十年间,由于入黄口附近淤积了大量泥沙,河道地势高低不平,河流走向时常改变,每当上游袭来山洪,河水冲出民堤、淹没农田和棚圈等情况时有发生。
近日,记者在二狗湾村看到,昔日高低起伏、泥泞不堪的河道两岸,如今已呈现出平整开阔、岸线分明、清波荡漾的生态美景。达拉特旗水利局水保室主任王利军说,去年,旗里通过实施“沿黄生态廊道”等生态工程项目,将西柳沟附近淤积的2000多亩泥沙清理平整,拉起滴灌带,种上了优质牧草紫花苜蓿,帮助百姓增收。“经过多年治理,西柳沟入黄泥沙量由每立方米1550千克锐减至195千克。我们还将堤坝标准提高到能抵御30年一遇的洪水,让村民安全感满满。”
在“十大孔兑”上游,广泛分布着有“地球癌症”之称的砒砂岩。由于这种岩层固结程度弱,遇水时松软如泥,因此会产生水土流失、植被难生长等问题,从而造成当地黄河支流易发生山洪,携沙严重。
图为2024年10月11日拍摄的乌兰斯太沟(无人机照片)。通过植树种草、修建淤地坝等措施,这里水土流失情况得到缓解。新华社记者 恩浩 摄
生活在乌兰斯太沟附近的展旦召苏木塔并召村的王万良,今年已71岁。他回忆说,以前这里“山是和尚头,有沟没水流”,一旦遇到大雨,山上的泥沙就滚滚而下,冲入河道、毁坏农田。“为了保护全家辛苦种下的粮食地,有时候山洪来了,我们根本顾不上危险,全家人都跑到地里,拼尽全力抵挡洪水。”王万良说,由于近些年旗里在山坡上植树种草、挖鱼鳞坑,在山沟里打淤地坝和谷坊,过去苦不堪言的时光已经一去不返。“之前都是沟沟壑壑,现在淤地坝里的地都是良田,日子越来越好了。”
在“十大孔兑”中游,盘踞着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曾经,这里“风起明沙到处流,沙压房子人搬走”。黄河难治,根在泥沙,治黄必先治沙。
图为2024年10月11日拍摄的西柳沟龙头拐(无人机照片)。通过实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有效阻挡了库布其沙漠入侵河道。新华社记者 恩浩 摄
在库布其沙漠腹地的西柳沟龙头拐,记者看到岸边坡上乔灌木长势正旺,一道道沙障和岸边的铅丝石笼护岸将沙丘牢牢锁住。“以前这里到处是流动沙丘,经常盖住河道。”王利军说,去年,旗里实施了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1万亩,曾经洪水泛滥的小流域在综合治理模式下,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同时又涵养水源,让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流域“外在颜值”和“内在气质”得到同步提升。
“十大孔兑”正在发生的生态巨变,是当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生动体现。王利军介绍,通过长期的生态治理实践,当地总结出“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坡退耕种草披袍子,山腰兴修梯田系带子,沟底筑坝淤地穿靴子”的经验模式。在上游,通过植树造林和“地球癌症”砒砂岩作斗争;在中游,南围北堵修公路,让沙漠一步步退缩;在下游,修建堤坝,保护地下水,加大工农业节水力度,引进治理技术,建设“智慧河道”,全面监管“十大孔兑”。
经过多年持续治理,“十大孔兑”综合治理度由原来的18.3%提高至32.79%,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接下来,我们将利用10年时间继续在上中下游实施分区治理方法,预计将水土保持率由38.55%提升至70%以上。”达拉特旗水利局副局长张云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