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山南坡二老虎沟生态修复后绿意葱茏。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包荭摄
60岁的刘兰柱喜欢站在笸箩铺的山头看风景。眼下,山脚的人工湖正鱼肥水美,一簇一簇的火炬树在初秋的山野中红得耀眼。再往远看,就是车水马龙的包头市城区。 “一年三季有花、四季有绿,不管啥时候来都有看头,笸箩铺可是大变样了。”看过它四季的美景,也曾看过它千疮百孔的样子,刘兰柱格外珍惜眼前的绿色。
笸箩铺是包头市青山区大青山南坡脚下的一个村庄。从刘兰柱记事儿起,房后的山上到处是开矿的机器和运砂石的大车。父母在矿里打工,机器的轰鸣和漫天的粉尘伴随着刘兰柱的童年。24岁那年,刘兰柱也成了一名挖矿工人,一干就是20多年。
山秃了,山沟里的水没了,小动物也看不到了。几十年的过度开采,让原本水草丰美、作为黄河上中游重要水源地的大青山,一度成了包头市区的“扬尘器”。
面对生态环境欠账,只能修复治理,没有退路。包头市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打响生态修复攻坚战,对大青山沿线矿山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到2017年,这些曾经为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工矿企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对无序开发建设果断按下休止符,只是全方位复绿的第一步。“2007年到2010年,我们对大青山南坡10万亩荒山荒坡进行人工造林、封山育林自然修复。党的十八大以来,包头市委市政府把大青山保护修复提上了更加重要的日程,加大投资力度,制定完善政策,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绿化与修复,引水、绿化、修复等工程齐头并进,这里的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包头市林草局治沙造林科科长白智说。
在数不清的矿坑和成片的危岩体上造绿并不容易。“我们脚下的这片地,之前就是六面悬空的危岩体,极易发生垮塌。施工人员通过6次爆破,将危险、松散的石头剥离,底下加固挡墙,沿坡培土后再种树,才成功将这处危岩体变成风景。”站在笸箩铺一处层层覆绿的观景台上,内蒙古美亚林科生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丁文强介绍道。
“对于废弃的矿坑,有的填埋覆土后进行植被恢复,有的则因地制宜做成蓄水池。我们把矿坑底部铺平,再进行防渗处理后引入黄河水,用来浇山上的树,有效解决了山上复绿缺水的问题。现在山上有50多个这样的蓄水池。”丁文强说,改造矿坑是个巨大的工程,改造最大的一个矿坑用了4个多月。
就这样,矿坑和危岩体一点点修复,树一棵棵种下,曾经满目疮痍的山体绿意渐浓。“截至目前,青山区先后引进7家公司参与绿化和生态修复项目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1.98亿元,其中撬动社会资本投资达19.11亿元,完成人工造林8.36万亩,打造了大青山修复与治理的‘青山样本’。”白智说。
边治理,边致富;要绿色,也要收益。依托大青山南坡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包头市创新实施“生态+”模式,鼓励企业发展林果产业、旅游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包头市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军事文化体验园、青少年生态科普教育基地等一批项目已初具规模,引导村民流转土地1万多亩,带动4万余人次实现就近就业,沿山村民人均年增收3000元。
又见青山绿,当了20多年矿工的刘兰柱和众多老乡也由“挖山人”变成了“修山人”。“从机器轰鸣、灰尘遍地到鸟语花香,从荒山秃岭到狐狸、野兔、石鸡、獾子满山跑,包头人周末有了休闲的好去处,这样的环境谁不爱。”刘兰柱一边感慨,一边和工友细心地检查着输水管道和滴灌管道,确保山上的每一棵树苗都能得到浇灌,茁壮成长。
守护好这片绿,守护好家园,是他们赤诚的选择。(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胡芳 霍晓庆 帅政 包荭)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