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南
打好“黄河”牌!三门峡学习“千万工程”有特色解法
2024-06-19 09:01:38 来源:河南新闻广播

大象新闻记者成书丽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大关,跻身全省第一方阵;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46.6万亩,产量14.8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特色产业中连翘种植面积、产量全国第一;苹果种植面积、产量全省第一;食用菌产量全省第四;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均居全省第二……

这是2023年,三门峡市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多项历史突破。

而在全国各地都在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局面下,不进则退的紧迫感让三门峡各地领导干部“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5月29日,三门峡在灵宝市召开全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第二次推进会。除了各级领导干部,会议还特别邀请三农学者、乡村振兴传播大使杨建国作学习“千万工程”专题报告。

本次推进会,三门峡通过现场观摩、专家辅导、互学互鉴等多种模式,探索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豫西山区特色的系统解法。

在杨建国看来,三门峡“三农”正处于全面起势、全面突破的历史高点。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三门峡,如何学习“千万工程”?找到了哪些特色解法?杨建国在对三门峡各地进行了实地现场观摩之后给出了解答。

三项机制

学习“千万工程”,各地如何结合实际,积极探索适宜的模式机制是关键抓手。

杨建国认为,三门峡通过建立、用好三项机制,找到了有三门峡特色、确保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行稳致远的机制抓手。

第一,常态化推进机制。以本次推进会为开端,三门峡建立了市域现场观摩+推进会的常态化机制,并将定期通过现场会,对全市各县区进行阶段性评估。

第二,联农带农机制。三门峡以示范镇、村委代表,找到了有三门峡特色的联农带农机制。比如,灵宝市大力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注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257 个,吸纳入股群众 2.2万余户,其中135个实现了分红,增加村集体收入1100余万元,群众增收6600余万元。

第三,一体推进机制。

学习“千万工程”,各地还需要探索建立投融资机制、项目建设机制、运维管护机制等,着力破解“谁来投”“谁来建”“谁来管”,以及“钱怎么融”“如何还”等难题。

在这方面,三门峡目前已经出现了不少好的经验和模式。

比如,灵宝市尹庄镇按照“上级资金争取一点儿、融资渠道筹措一点儿、镇级财政拿出一点儿、经营主体投资一点儿”的思路,累计筹集资金5000余万元,对尹喜庄园、沟域经济示范园线路设施进行全域改造提升。

示范引领、片区发展

推进“千万工程”过程中,浙江在实践中探索出了村落组团、片区组团、联盟、联合等发展模式,消除村与村之间的盲点,构建自然人文特色彰显的乡村新格局。

三门峡对标浙江经验,找到了一条示范带动、片区发展的新路径。

三门峡既有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灵宝市、全省乡村建设示范县义马市等县域示范,也按照全市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五年行动部署,建设20个示范村、50个和美乡村和70个美丽乡村等乡村示范。这些乡村既具备一些共同的特性,也都有各自的个性化探索:

寺洼村挖掘本土文化特色,打造独具特点的农文旅产业;

唐窑村注重挖掘本地特色小吃逐步探索出具有灵宝特色的饮食文化;

西常册村以“田园西册”为主题,打造了集观光娱乐、特色农业、农耕研学、休闲采摘为一体的和美乡村示范村……

在片区发展方面,三门峡强调以交通干线、河流、产业带为轴线,以村庄为单元,整合优势资源、促进融合发展,推动示范村串点成线、连线成片、集片成带,推动形成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示范带,形成规模效应。

产村融合、运营前置!

如何做强产业和村集体经济文章,三门峡给出的解法是:产村融合、运营前置。

从县到村,从黄河沿岸到山地丘陵,从设施农业到林下经济,特色农业成为三门峡乡村振兴的标签、优势和希望所在。

在产村融合方面,三门峡着重突出因地制宜,在“土特产”上做大文章,推动乡村富民产业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全产业链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

为了更好地推进产村融合,三门峡突出运营前置,特别是强调抓好产业项目运营,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运营提前介入参与建设,防止重建轻管、重建轻用,确保项目长期稳定发挥效用。

例如,灵宝市尹庄镇前期主打“招商式运营”,以经营主体的需求为运营目标,政府负责配套设施提标改造、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和历史民俗文化挖掘植入,发动调动辖区、圈内外一切力量和一切资源,精准招引优质经营主体;中期主打“服务式运营”,聚焦打造乡村CBD这一目标,特聘专业人士担任唐窑村、寺洼村乡村CEO,指导经营主体做好品牌运作、市场营销等经营环节工作,积聚乡村人气名气;后期主打“陪伴式运营”,探索建立“一社一企+N部”的镇级集体经济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镇村、国有企业、经营主体三者之间开展常态化沟通协作,大家相互出点子、找资源、对接平台,帮助乡村进一步完善配套、丰富业态,推动网络流量转化为客流量、客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

杨建国认为,以尹庄镇为代表,三门峡通过全链条、全流程、全生态运营前置的新打法,找到了一条产村融合、共建共富、可持续、可推广的和美乡村产村融合新路。

打好“黄河”牌!

作为黄河入豫第一站,三门峡市是“伴河而生”的——伴随1957年万里黄河第一坝的兴建而设市建城。

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三门峡市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为引领,顶格谋划、顶格推动建设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成为打造乡村振兴三门峡样板的关键抓手。

在杨建国看来,三门峡通过打好“黄河”牌,走出和美乡村建设新路径的关键解法。

比如,灵宝市通过建成“萄醉田园”、黄河驿园、黄河入豫观景台、盘豆驿研学实践基地等乡村旅游综合体,集学习培训、研学旅行、文化旅游、职业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教育实践基地投入使用,实施城市北出口、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等项目,推动黄河生态廊道与西坡遗址、黄帝铸鼎原、“中原之巅”以及沿线村镇等文化、旅游、农业、生态资源串珠成链,实现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杨建国认为,在豫西区域,三门峡在“三农”领域、和美乡村建设中,最大的差异化优势,也是率先破题探索的王牌,就是黄河,就是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

“未来如何在当下叫响、打好基础之上,进一步串点成线、抱团发展,真正发挥出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引领示范作用,率先探索示范出一条和美乡村建设新路,同时又能把三门峡黄河流域资源禀赋、农文旅资源充分展示、利用起来,这是三门峡率先走出豫西山区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的关键王牌。”杨建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