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南
豫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调查:告别"滩区八难"
2021-08-12 19:40:38 来源:瞭望

◆ 曾经,黄河滩区人祖祖辈辈与“滩区八难”为伴:灌溉难,吃水难,用电难,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安居难,娶亲难

◆ 《瞭望》记者近期在河南、山东两省九县调研:在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试点两年之后,豫鲁两省正有条不紊地全面推进迁建工程

◆ 这项民生工程承载着改变居住在黄河下游滩区189万多群众命运的期望,也意味着被遗留162年的“世纪难题”迎来破解时刻

千里黄河滩区,一场志在改变一个多世纪以来滩区百姓苦难命运的“大迁建”,正在轰轰烈烈进行。因为黄河改道而被甩进命运旋涡的滩区人,正在迎来为了美好生活的世纪“大改道”。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期在河南、山东两省九县调研,沿黄河一路踏访发现,在试点两年之后,豫鲁两省正按照2017年8月份国家发改委批复的《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有条不紊地全面推进迁建工程。尽管两省规划各有侧重,但由于扣准了推进新型城镇化这个关键点,迁建开局顺利,并释放出巨大引力。

这项民生工程承载着改变居住在黄河下游滩区189万多群众命运的期望,也意味着被遗留162年的“世纪难题”迎来破解时刻。

【何时告别“水窝子”】

1855年,侵夺淮河入海流路600多年的黄河,突然在兰考铜瓦厢决口改道,由东南向东北急转至山东入海。黄河漫流20年后,随着堤防的修建,豫鲁两省数十万原住民被“圈”进河道内,在频繁的水患中艰难繁衍生息至今。

▲ 1855年,黄河改道示意图(资料图)。

时隔160多年后的今天,黄河滩区也成为两省扶贫攻坚的“坚中之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

山东省鄄城县旧城镇邢庄村大王庄自然村的李忠学今年66岁了,他人生的前二十多年被黄河撵着“逃跑”,迁新村安定后又垒房台同黄河淤沙“赛跑”。

▲ 山东省鄄城县旧城镇北王庄村65岁的村民李忠学在讲述当年黄河漫堤后的苦难生活(去年9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摄

李忠学8岁那年黄河涨水,所在的村子掉进河中。“黄河水冲村就像切豆腐,房屋像下饺子一样往河里掉。”李忠学回忆说。在滩区采访,许多滩区人将这样的村子叫做“落河村”,即受洪水冲击,整个村庄被冲垮吞噬,落入河道之中,从此消失殆尽。

几经辗转,到1979年,他们才选好地方建成新村。“可再怎么搬,也跳不出黄河手掌心。”1982年,新房建成了,才住了103天,就赶上黄河涨水。“那天,刚吃完饭,正准备刷锅,家就进水了,锅转眼漂走了。”“我让老婆孩子投亲,自己带着养的鸡、猪搬到屋顶上住。那半个多月,饿了啃口馍,渴了喝口黄河水。”李忠学现在的房子是1995年建的,房台高6米多。

这样的“落河村”经历,相隔几百公里的河南省长垣县武邱乡罗寨村72岁的村民罗广茂也有着类似的记忆。6岁那年村庄翻到河里了,村庄的名字没变,但此“罗寨”早已非彼“罗寨”,受灾后,一家人投奔黄河对岸亲戚家,30多口人挤在一个院子里生活。

山东省东平县银山镇北刘庄村71岁的村民刘振臣16岁那年,黄河大水不仅冲毁了他们的村子,还导致他们五兄弟被分在一南一北相隔10里的两个新建村庄里,这一分就是55年。

▲ 上图为山东省东平县银山镇黄河滩区迁建的耿山口社区;下图为正在复耕的东平县银山镇北刘村(去年9月18日摄,拼版照片) 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摄

窝棚过节、投亲靠友、外出乞食甚至骨肉分离,成为许多落河村人一辈子难以磨灭的苦难记忆。更多的滩区人,祖祖辈辈与“滩区八难”为伴——灌溉难,吃水难,用电难,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安居难,娶亲难。

最难的还是有个安稳的家。为防水淹,滩区居民必须在建房前垫起几米到十几米高的避水房台。三年前,《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到过河南省范县房佃瑞居住的前房村,由于房台高低不一,村民的房子忽高忽低,很多房子都紧挨着一个取土垫台留下的大坑,有些坑里积水,有些堆着垃圾。

“黄河沙大,水退沙不退,滩面越淤越高,为防水淹,只能不断加高房台,有的房子台基已同老房屋顶一般高。我这一辈子都花费在盖房上了,为了躲水,我盖过8次房。”谈起住事,房佃瑞一脸沧桑。

一辈子不停地“拉土垫台、拆房建房”是滩区人另一个普遍的记忆。为了防止大水淹房,滩区居民必须在建房前垫起数米高的避水房台。在本刊记者采访的近百位黄河滩区居民中,平均每户居民一辈子建房约4到5次,最多的一户达到9次,许多居民因此陷入“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盖房、三年还账”的苦难循环之中。

相比改革开放30多年来滩区外各种基础设施的突飞猛进,许多滩区内“水、电、路、学、医”等公共设施不仅十分滞后,而且屡遭水患损毁,难以为继。

安居,似乎成为滩区群众一百多年来一个“难以企及”的梦。

【世纪大迁建】

黄河安危,事关国家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黄河滩区群众脱贫,事关全国脱贫攻坚大计。2015年,在党中央的关怀下,河南、山东两省相继开展了两期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试点,其中河南5.68万人,山东1.3万人。

在这两期试点基础上,一个意在解决好黄河滩区这一中国近代历史遗留问题的重大决策逐步成型。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日再次来到河南省范县,房佃瑞一家已经搬进了位于张庄乡千安小区的新家,老人正和家人包饺子。一年半前,在滩区生活了78年的房佃瑞告别“水窝子”,搬进新楼房。“终于有了安稳的家,像是在做梦。”房佃瑞告诉记者:“社区里小学、卫生院都是新建的,还有两个文化广场。晚上,街上的人同赶集时一样多,光跳舞队就有4支。”

张庄乡是河南省于两年前启动的第一批迁建试点中搬迁人口最多的乡,集中安置5个滩区村3893名群众。而远在山东省鄄城县的李忠学生活也即将发生改变。李忠学告诉本刊记者,“2018年,俺们5个村都要搬到国家建的大避水台上,大半辈了,终于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

河南黄河滩区涉及17个县(区),居住人口125.4万,已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的21.7万人,还需妥善安置103.7万人。其中,居住在高风险区的有83.3万人。按规划,2017~2019年,河南省将把地势低洼、险情突出的24.32万人整村外迁安置。加上正在外迁的第一、二批试点5.68万人,河南将安置30万人出滩居住。

山东黄河滩区涉及26个县(区),居住人口60.62万。与河南分步实施不同,山东拿出的是“一揽子”解决方案。将通过外迁安置、就地就近筑村台、筑堤保护、修缮旧村台和临时撤离道路改造提升等五种方式进行滩区迁建,到2020年,基本解决滩区居民的防洪安全和安居问题。其中,外迁安置14.1万人,就地就近筑村台安置13.89万人。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两省对于迁移的近58万群众,除少量分散安置外,绝大部分采取社区化集中安置;契合了群众对城镇化新生活的向往,凝聚成巨大的搬迁动力。

封丘县是河南省最先启动的迁建试点县之一。2017年5月,这个国定贫困县做出大胆决策: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将滩区10.06万人全部外迁,建设四个“超级社区”集中安置。县委书记李晖说:“迁建走新型城镇化路子一举多得。一是建新城镇聚人聚财,推动农村商贸服务业大发展。二是重组了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为招商引资打造新平台。三是滩区腾出36万亩耕地,为发展现代农业打开新空间。”

河南省长垣县计划将3个乡镇22个村28744名迁建群众全部放在县城安置。副县长范文卿说,县里将服务配套最好的地段拿出来安置滩区群众,计划利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对群众“二次补贴”,取得做大城市和改变群众生活的双赢效果。

在河南省封丘县李庄镇安置区,115栋楼房拔地而起,小学、幼儿园功能完善,公园、商业街、医院配套齐全。镇党委书记陈明说:“作为迁建试点,已有7634人搬入新区,还将有15198人陆续迁入。迁建完成后,李庄镇将建成仅次于县城的副中心城镇。”鹅湾村支书吴运成说:“第一次搬迁意愿调查时,愿搬的有30%;可随着安置区有了模样,群众坐不住了,现在全村100%的人都愿搬。”

“这一搬,不光再不受黄河的气、黄河的害,还一步撵上城里人。”吴运成充满期待。

▲ 河南省封丘县李庄镇安置区的“超级社区” 冯大鹏摄

【向着美好生活进发】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调研发现,在操作前期试点和规划后期迁建中,两省各级政府都努力做活产城融合文章,力保群众充分就业。

在河南省范县张庄乡千安小区,记者看到,一家服装企业兴建的6000平方米厂房已经建成,将吸纳300人就业。乡长王海艇说:“借助京津劳动密集型企业外迁机遇,我们2017年又引进了10多家木制品加工企业,至少将再吸纳1000人就业。”河南长垣县县城安置点距老村20至30公里,为了让搬迁群众完成“农民变市民”的跨越,县里在安置区预留了500亩地,建设劳动密集型产业园区。

河南省封丘县李庄镇南曹村农民李清河自从搬进安置小区后,有了一个新工作——物业管理员。李清河说:“不光一个月能拿实工资850元,还不耽误种地。”陈明说:“全镇22832人搬迁后,还能复垦新增耕地3000亩。这些耕地将全部划归各村集体所有,用土地流转费用来支付物业开支。有了这笔钱,我们计划开发500个公益服务岗位,另外,社区内的商业及其他服务业还能吸纳500人就业。”

▲ 万里黄河在山东平阴境内转折北上滚滚东去。 新华社记者 冯杰摄

由于黄河滩区发展空间小,绝大部分青壮劳动力都在外打工。山东省平阴县安城镇三皇寨村支书谷瑞国说:“全村414户人,90%以上的户都有人在外打工,有150多户人在外买有住房。”河南省濮阳县王称堌乡马刘庄村共有1426人,有400多人在外打工。一些基层干部说,迁建后需安置就业的主要群体是50岁至65岁年龄段在家务农的男性劳动力及妇女。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发现,由于扶贫攻坚的扎实推进,各种劳动密集型的“家庭工厂”、“农村车间”遍地开花。河南省台前县吴坝镇朱庄村宋金凤在村里创办了服装加工厂,吸纳60多名妇女就业。62岁的邵焕芹是厂里岁数最大的工人,她说:“现在一个月能挣700多元,只要愿干,就有活干。”一些基层干部说,目前务农的男性“5060”部队是就业安置的一个难点,但随着滩区现代农业的发展,社区服务岗位、商业的开发,大部分人也能得到安置。

▲ 位于黄河滩区的河南省台前县吴坝镇西桥村整村迁建后,原有村居正在复耕中(去年9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摄

变化的不仅有百姓生活,百年滩区也将跨入“新天地”。据山东、河南两省发改部门介绍,大规模滩区迁建完成后,未来3000余平方公里的广袤滩区,将建设成为一条集生态农业、文化旅游和水资源综合利用于一体的生态长廊,将更好地“维护黄河健康生命、促进流域人水和谐”。

在东平县银山镇驻地,一个由8栋大楼组成的新社区正在加紧建设之中,这是为迁出黄河滩区的南刘庄和北刘庄的村民们兴建的。北刘庄村民刘振臣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2018年桂花飘香的时候,他们已经分离了半个多世纪的五兄弟,将在这里团圆。在小区门口的横幅上,“刘庄新村”四个大字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