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甘肃
“鸳鸯锅”里的黄河生态协奏曲
2023-08-18 09:34:01 来源:新华社

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境内,两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河流在此相汇。黄河永靖段从西南奔赴而至,碧水深流;黄河上游第二大支流洮河裹挟着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自东而来。两河交汇,一清一浊,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鸳鸯锅”。

夏日炎炎,黄洮交汇处的观景平台上,聚集了天南地北的游客。人们争相目睹两河清浊交汇,领略自然禀赋与人类创造所共同演绎出的黄河生态协奏曲。

自然禀赋与人力奇迹

5月24日,一艘游船从泛黄的洮河驶向洮黄交汇处。新华社记者 郭刚 摄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世界上输沙量最多、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水之所以“黄”,主要是因为它流经黄土高原时携带大量泥沙。洮河流经的黄土高原西缘地带,均为黄土堆积地区。这里水源涵养能力相对较差,且洮河水量较大、水流湍急,流经交汇处的河水较为浑浊。

水少沙多的黄河是世界上最复杂难治的河流之一。但近年来,黄河泥沙含量大减,悄然出现变清态势。

据永靖县水务局副局长冯元泽介绍,近年来,随着黄河干流永靖段不断加大对流域生态的保护力度,上游地区植被覆盖率逐年增加,水土流失情况不断缓解,排入黄河的流沙逐渐减少。加之黄河刘家峡水电站建成,形成了高峡平湖的自然景观,对黄河中的少量泥沙起到了沉淀作用,因此该段黄河水日渐清澈。

大河“清流”护安居

在冯元泽的记忆里,儿时黄河与洮河的分界没有那么明显,河水浑浊时甚至分不清哪是黄河水、哪是洮河水。而随着年龄增长,他眼中的黄河水愈加清澈,“不论从专业指标上看,还是从外观上看,黄河已经不是原来的黄河了”。

甘肃位于黄河上游,黄河流经甘肃913公里。记者从甘肃省生态环境厅了解到,经过多年治理,沿黄流域41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2.68%,黄河干流甘肃段国控出境断面水质连续7年达到Ⅱ类,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环境风险得到有效防控。

“看着今天清清的黄河水,就知道努力没白费。”永靖县中庄村村委会主任杨小鹏是当地的村级河长,最近村里正忙着修建雨污分流管道,修好之后这里的人居环境会更上层楼。

杨小鹏说,管网改造和“厕所革命”彻底改变了村里曾经污水横流的局面,也让河水变得越发清澈,提升了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而黄河护岸的建设止住了黄河水倒灌,防止土地盐碱化,保护了生产环境。通过管网改造、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多项工作,人居环境和土壤质量都大幅提升。

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更为保护黄河提供了制度支撑和法律依据。保护法明确,国家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坚持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实行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系统治理;国家加强黄河流域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推进重点河湖环境综合整治。

“因为环境越来越好,村里大多数村民都搞起了农家乐和设施农业。”杨小鹏村子里的许多村民都是世代以务农为生,黄河的治理工作不仅提高了水质和土质,还让他们守住了祖辈的土地。

乐活青山绿水旁

35岁的孔德斌在黄河边长大,如今在永靖县太极镇大川村经营农家乐。儿时在黄河边嬉戏打闹的快乐时光让孔德斌难以忘怀,但那时河边的生态环境与今天相去甚远。“过去河里泥沙量大,夏天下河游泳,一上来浑身都是沙子。”

曾经光秃秃的河岸、满是污泥的河道,如今早已绿树成荫。整齐的沿河步道和丰富的休闲娱乐设施,让这里成为吸引游客的景区,也成了孔德斌追求幸福生活的依仗。

2019年,得知家乡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在外跑货运的孔德斌回到家乡,在当地政策支持下开始经营农家乐。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如今高峰期每天能有近百名客人光顾,去年收入70万元左右,预计今年将突破百万元。

永靖当地的草莓以粒大饱满、香甜可口而远近闻名,浇灌这份甜美的,也是清澈的黄河水。

在中庄村,46岁的杨吉顺正在自家温室大棚里忙着收拾草莓。“以前带泥沙的水种不出好草莓。你再看现在的草莓,多大、多亮、多甜。”从2019年起,杨吉顺在家里一亩半的大棚里种起了草莓,多年的钻研让他成了“土专家”,对草莓生长各个时期的温度、湿度要求都了然于胸。

草莓种得好,关键靠品种和管理;卖得好,则要靠黄河美景吸引游人。

“每年来我们这采摘的游客可多了,草莓不愁卖。我想着以后再承包两个大棚。”种植草莓每年为杨吉顺带来10万元左右的收入,让这个农家汉子脸上笑开了花。

“黄河越来越美,生意越来越红火。”在孔德斌看来,黄河之滨是家乡,这里流淌着祖祖辈辈的乡愁,也有他想要的生活。

冯元泽自信满满地告诉记者:“黄洮交汇成了著名景点,来这里观景、游玩的客人越来越多,县上还举办很多水上赛事和活动,这都是清清的黄河水带给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