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壮丽,我说黄河。我是甘肃省临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彩陶复制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马黑麦。
我是土生土长的甘肃人,我的爷爷和爸爸以前都是跟泥巴打交道的,到了我这一辈,对泥巴的热情依旧。80年代小学毕业之后,我就跟随爷爷开始制作建筑屋脊、花盆等陶器制品了,之后我父亲带我走进了彩陶的世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泥土的认识不再只是坛坛罐罐,临夏浓郁的彩陶文化让我着迷。
马黑麦在制作彩陶(受访者供图)
作为黄河流域文明中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彩陶技艺反映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审美观念的变迁。彩陶上有大量的各类纹饰,几何纹、水波纹、动物纹、人面纹、舞蹈纹等等,各种红彩、黑彩、白彩构成的图案,与陶器表面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冲击着人们的视觉,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中层漩涡纹 下层水波纹(受访者供图)
人面纹(受访者供图)
仰韶文化彩陶、庙底沟彩陶、马家窑文化彩陶、半山彩陶、马厂类型彩陶都是黄河流域彩陶文化的杰出代表。
黄河带来的泥沙,为制作陶器提供了优质原料。不过,彩陶的制作并不容易,经过找土、粉碎、搅拌、揉泥、拉坯、晾晒、抛光、彩绘等20多道工序,一件彩陶才能诞生。这里面不但工序多而复杂,手上还得有巧劲儿。远古人类在做彩陶时,大多利用泥条盘筑法。就是将泥土揉搓按压成条状,加工好之后一层一层盘放在底座之上。黏合时胳膊发力会把陶罐弄歪,得手腕轻轻出力。用泥水做黏合剂,轻轻捏一捏,再用灰刀轻轻拍打,才能严丝合缝。彩陶的美,不仅美在器形,更美在颜色。先将做好的泥坯阴干,待湿度到30%时再描绘纹饰,然后打磨表面、烧制成型,这就是让彩陶上的花纹像漆面一样浓亮的秘诀。
马黑麦在为彩陶画波纹(受访者供图)
5000多年前远古时代的彩陶在河州密集处出土,让临夏享有了“中国彩陶之乡”的美誉。25岁那一年,我开始专门修复古彩陶,一修就是十多年。那段时间,我经手了大量的彩陶,也慢慢练就了识别鉴定彩陶的本领。而要让彩陶文化走进更多现代人的生活,光修复文物就不够了。2015年我开始进行仿古彩陶工艺品的研发生产,如今,它已经走进很多人家的厅堂。就像几千年前,先民们制作出彩陶的杯、钵、碗、盆、罐、瓮等等,今天的彩陶也不应该是束之高阁、仅供观赏的物品,我们创作彩陶灯、彩陶茶罐、车载香水盒、牡丹摆件等融合彩陶文化的文创产品,当电灯的光线从彩陶的镂空处透出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好像是在古今之间架起了“一座桥”,古老的彩陶文化也正从桥那头儿走来。
工作中的马黑麦(受访者供图)
彩陶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充分挖掘彩陶的文化内涵是我的梦想,我想把彩陶制作这门古老的手艺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彩陶艺术,认识华夏文明的起源。融教学、交流、展览和研学于一体的彩陶体验项目就是很好的途径。看着孩子们在基地里认真地聆听讲解,模拟考古发掘,制作、修复仿古彩陶,那个认真劲儿,我想他们中可能就会有很多人走上我走过的路,将彩陶制作的技艺、文化传承下去。
彩陶成品(受访者供图)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宗教研究所所长 鄂崇荣】
黄河流域尤其是上游彩陶这么多,还是跟黄土,黄河流域的土壤质地(有关),包括它的纹饰也比较多。我们就大胆猜测,也许受到黄河水的水浪包括漩涡影响,先民受到启发,把看到的实景画在彩陶上,这种可能性也有。我们当代人,通过跟着非遗传承人学这种陶艺,彩陶,通过这些活动,把自己的审美乡愁融入到彩陶里边,进而对黄河文化产生出一种对家乡的热爱,对我们中华文化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