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兰州段 侯崇慧 摄
本网记者 宋芳科
九曲黄河流经甘肃900多公里,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近年来,甘肃省上下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与沿黄省(区)携手共护母亲河,奏出甘肃好声音。
兰州是全国唯一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母亲河从西固达川入境,蜿蜒150余公里,出榆中青城古镇,一路奔流向东,赋予了城市“两山夹一河”的壮美景观。
“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要首先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
目前,兰州市地表水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辖区省考、国考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其中,什川桥断面、湟水断面水质分别达到二类、三类,高于国家确定的三类、四类水质考核目标要求。
为实现黄河保护工作的智慧化、智能化,兰州市对环保监测平台进行了升级改造,全市52家重点企业全部纳入了环保监测系统,同时,兰州完成了一系列保护工程和流域治理项目。与青海省的海东、西宁等上下游城市形成流域协同作战的局面,有力保障了水质持续稳定达标。
河水变清,家园更美。百里黄河风情线已成为兰州城市最亮丽的“名片”和休闲旅游的好去处。“黄河之滨也很美”正在成为兰州市民最自豪的话语。
兰州段黄河生态持续改善只是甘肃省坚定不移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为了母亲河生态持续改善,甘肃加快部署落实步伐,抢先发力为黄河甘肃段绘制环保地图。
2019年底,甘肃率先在全国启动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与污染现状调查,建立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基础数据库。作为生态环境部首批试点省份,甘肃又率先在沿黄9省区开展了入河排污口排查试点工作,共对4个水系36条重要干支流的7大类15小类入河排污口排查,坚定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促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巩固改善。
奏响大合唱,共抓大保护,甘肃省还与黄河上下游4省份签订《跨界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框架协议》,建立健全跨界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协调解决跨界流域水污染防治问题。构建完善监测预警机制,深入推进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初步建立涉及水、气、土、声等环境管理要素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同时,甘肃探索开展建立完善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与四川省政府正式签订《黄河流域(四川-甘肃段)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开展省内西北诸河3市7县生态补偿试点并落实补偿试点资金1500万元。
外部加强合作,内部加大保护。从黄土高原到甘南草原,沿黄生态保护修复正在改善着甘肃的生态。
“黄河首曲”玛曲县拥有丰富的天然草原、湿地和森林资源共同组成了黄河上游的绿色生态安全屏障,被誉为“地球之肾”和“中华水塔”。从2013年开始实施了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沙化草原综合治理示范项目,累计建植人工草地100余万亩,综合治理流动沙丘3.55万亩,治理有明显的沙化趋势的草地11.87万亩,黑土滩型退化草原321.3万亩,封禁保护沙化土地15万亩,风吹草低现牛羊的美景正在回归。
高原明珠尕海水域面积由480公顷扩大到2354公顷,湿地面积达到近年来最高值。在这背后是甘南划定规模以下河湖管理范围215条,划界长度5063.79公里,建立了黄河流域(甘南段)入河排污口管理清单,共排查入河排污口625个,摸清了入河排污口底数。
在黄河石林感受地质脉动,在黄河古渡体会历史沧桑,一部黄河史就是一部华夏文明史,随着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黄河文化蕴含的价值被越来越多发现,成为甘肃高质量的软实力。
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显示,黄河流域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约12.4万处,世界文化遗产1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19处,国保单位分布密度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2.6倍。
甘肃作为黄河上游文化的中心代表地亦文化璀璨,古迹众多。210万年前千姿百态的黄河石林、起于汉兴于唐的黄河上游古渡口“河口”、明清时期“茶马互市”和茶叶贸易通道上的重要关城金城关……众多自然和文化遗址在这里聚集,见证着中华民族的繁衍变迁。
河西宝卷、兰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太昊伏羲祭典、洮砚制作技艺……瑰丽古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孕育而生,印证着黄河文化的璀璨和辉煌。
2021年初,文旅部非遗司启动了黄河流域非遗资源调查工作,对黄河流域九省(区)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和资源进行科学、准确、全面调查。甘肃省正在有序推进调查工作,为黄河流域文化保护带来基础支持,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